缩略图

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

安丽智

伊犁州新华医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伊宁市 835000

摘要:目的:探究血液净化中心在护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方法:以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间在天津市宁河区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治疗的56名患者作为样本,按照护理手段的差异将其划分为传统护理组与预防性护理组,每组28例。传统护理组实施了常规的血液净化中心护理措施,而预防性护理组则在识别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制定了预防性的安全措施。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风险事件发生率来进行分析。结果:预防性护理组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6.4%,显著高于传统护理组的78.6%,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756,P<0.05)。预防性护理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是7.1%,明显低于传统护理组的32.1%,两组间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597,P<0.05)。结论: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要素主要涉及护理工作者、病患个体、医疗设备以及管理等方面。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要素,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病患的治疗安全性,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与效能,对于确保病患的治疗成效和改善预后具有正面作用,因此,这些策略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血透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期间接诊的56位患者中,我们选取了他们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护理策略的差异将他们分成了两个护理小组:常规护理组与预防护理组,每组各包含28名患者。在预防护理组中,男性患者有16名,女性患者有12名;他们的年龄介于28岁至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9岁,标准差为5.2岁。而在常规护理组中,男性患者有15名,女性患者有13名;他们的年龄分布在30岁至76岁,平均年龄为52.3岁,标准差为4.9岁。对比两组的一般临床信息,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P值大于0.05)。入选条件包括: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或其家属均明确了解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条件则是:患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以及那些在研究过程中选择退出的患者。

1.2不安全因素分析方法

护理人员对于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工作中责任心不强,对潜在风险预见不足,对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能力较弱,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有待提升,这都可能引发意外事故。此外,他们在基础护理理论方面存在短板,执行护理操作和使用医疗器械时不够熟练。由于实践经验不足,护理人员难以预知并防范安全隐患,面对紧急情况时反应迟缓,往往丧失了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理解有限,可能会因不适产生消极心理,若护理人员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干预,患者可能会采取对治疗不利的行动,从而提高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血液透析室内精密设备众多,操作专业性强,稍有不慎即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同时,复杂的电路布局也可能引发短路等意外。护理人员数量短缺,面对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疲劳现象普遍,这也增加了安全风险。新进护理人员因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在轮岗期间更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监管过程中忽视细节管理,缺乏对潜在风险的预见性,这些都是导致护理安全问题的因素。

1.3预防性防范对策

1.3.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强化血液透析室护士的培育工程至关重要,必须定期对她们进行专业知识的深化和实际操作技巧的锻炼,特别是新加入护理团队的成员,必须每月对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评估。此外,应开展科室内部的专业研讨,对本月的潜在风险点进行归纳和剖析,鼓励每位护士提出预防措施的建议。同时,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安排他们定期学习法律法规,确保操作规范,深入学习关键制度,提升工作责任感,并掌握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和保护自身权益。

1.3.2增加护患沟通

医护人员需将疾病信息及血液净化疗法的相关知识详尽无遗地向病患传达,以此提升病患的治疗参与度。另外,还需提供周到的心理辅导,一旦察觉病患出现心理困扰,便应主动交流,激励他们表达内心的疑虑,并以细致的解答帮助其驱散消极情绪,减轻心理负担,从而使病患能够保持平稳的心态、愉悦的心情以及对治疗的坚定信念,更好地配合医疗及护理活动。

1.3.4加强人力资源配置

护理现场需激发全体医护团队的工作热忱,充分挖掘每位医护人员的潜力至极致。同时,需科学编排班次,依据不同班次的任务量、科室特性及病患数量灵活调整排班策略。在实际操作中,应安排经验丰富的医护指导新手,遵循老少结合的原则,从而向病患提供至臻至善和全方位的照护服务,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预防护理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4%,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预防护理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7.1%,低于常规护理组的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医疗机构的血液透析科室是一个关键且具有特性的区域,病人在这里接受治疗时依赖尖端的设备和技术,操作流程繁杂,血透科室接纳的病患数量庞大,且多数体质虚弱,这为护理工作带来了挑战,无形之中加剧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护理风险。观察当前血透科室的护理现状,不安全要素主要涵盖护理人员和管理层面的因素,以及设备和患者自身的因素,这些因素都有可能触发护理风险事件和护患间的纠纷。对于这些不安全要素,我们提出的具体预防措施包括:提升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增强其责任感,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使其了解疾病和治疗方法,提升治疗的配合度;同时,制订并执行安全管理规范,妥善管理及维护设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确保护理人员以最佳状态提供全方位护理服务。研究指出,采取预防护理措施的患者的总满意度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且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更低,这些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这表明,在血透科室的护理实践中,先行分析不安全要素,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能够更有效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确保患者能够安全、顺畅且高效地接受治疗,获得更高的满意度,并显著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此外,研究还分析了导致两组患者不安全事件的因素,发现预防护理组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护理人员和管理层面的因素,而常规护理组的影响因素则包括护理人员、患者自身、设备以及管理层面的因素。

参考文献:

[1]郑云,凌芳,韩阳.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2):134.

[2]公维华,陈荣方,严丽霞.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69.

[3]祁肖亚.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预防对策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7):131-133.

[4]黄晓秀,滕群群.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的效果分析[J].科学养生,2020,23(1):263.

[5]张俊红.探究流程护理对血透室护理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0,39(23):168-170.

[6]吴艳华,王凤燕.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预防对策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4(28):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