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制约瓶颈及有效对策
刘继硚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计算机学院 广州 肇庆 526000)
摘 要: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密不可分,二者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方式以及育人功能等方面具有内在契合性。省思高校工作实际,发现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在协同育人方面存在机制尚不完善、模式比较单一、实际效果欠佳、主体协作不畅等制约瓶颈。基于此,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育人模式,激发协同育人活力;重视价值引领,提升协同育人效果;强化沟通协作,凝聚协同育人合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思政工作;协同育人
高校是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大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是高校育人的两大重点,两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大学生党建是思政工作的重要依托,思政教育是做好学生党建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二者协同育人作用,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至关重要。
一、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内在契合性
(一)育人目标一致,旨在培育时代新人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两个重要手段,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生党建工作主要面向个别学生,通过抓“关键”少数,在优中选优中培育具有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合格党员,在先进榜样引领下,辐射带动全体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过政治引导、思想引领,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最终目标和结果都是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回应“培养什么人”的重大问题。
(二)育人内容相似,凸显党的理论熏陶
当前,国内外形势日益严峻复杂,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学生容易受到多元文化思潮冲击,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至关重要。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都是服务于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和全体人民,学习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内涵,从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正确的组织指引和价值引领。
(三)育人方式共通,重视理论实践结合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主体都是大学生,开展工作都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实际,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者在育人方式有较多共通点,比如通过课堂理论传授、党课教育学习等方式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借助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党团活动、行走的思政课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当中,检验党建和思政工作成效;依托校园文化墙,新媒体平台等手段,创新工作方式,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在这一过程中,调动大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回应“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四)育人功能互补,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在协同育人中功能互补。一方面,高校学生党建是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旨在落实党的指示要求。党建工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党建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党课学习和实践锻炼,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塑造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另一方面,思政工作是学生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质是面向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思政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全过程,从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时参加党课培训到培养过程中的思想汇报再到成为预备党员后接受党组织的考察和监督,各个环节都需要理论熏陶和价值引领。加强思政教育,有利于把好党员素质观,增强学生对党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性意识,回应“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制约瓶颈
协同育人机制尚不完善
一是协同育人意识淡薄。大多数高校在设定和执行党建和思政工作目标上出现相分离情况,党建工作侧重组织建设和党员培养,思政工作关注学生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塑造,若找不到二者之间契合点,在工作中会缺乏主动协同的意愿和行动。二是协同育人保障不力。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上缺乏有效的协同整合。比如师资力量未能充分共享,党建工作者与思政教师之间交流合作有限;教育教学资源未能实现共建共享,思政教学资源库与优秀党建工作案例等未能实现有效转化;活动资金分配相分离,有效整合难度较大。三是协同育人保障不力。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协同缺乏制度保障,比如协同运行机制、协同考核机制、协同评价机制等缺乏关联和整合,难以激发相关主体协同育人的积极性。
协同育人模式较为单一
一是传统培养模式尚未改变。部分高校在开展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时,仍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方式,比如思政课、主题党课、团课、党政主题讲座等,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党建和思政工作理解停留于表面,无法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二是组织活动形式单一。一些学生党组织开展党日活动,只是在校园内通过会议、讲座等进行简单讨论和交流,没有深入到社区、企业等实际场景中去实践和体验,使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无法深刻体会到党建和思政工作的现实意义。三是评价模式单一。通常以考试成绩、考勤情况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忽视学生在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实践能力等方面综合表现,导致学生为追求高分而死记硬背,而不是真正从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同党建与思政工作的理念。
(三)协同育人实际效果欠佳
一是“形式化”培养问题严重。根据学生党员培养要求,学生入党介绍人为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学院领导等,本应通过“三会一课”活动、谈心谈话、定期思想汇报等,取得较好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入党介绍人主要任务是填写表格材料、提供签名等,组织生活会、思想汇报有名无实,学生党员形式化培养问题严重。二是学生入党动机不纯。由于学生党员培养和思政工作缺失,部门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复杂,存在“重入党,轻思政”的学习态度,入党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和发展,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未能将个人职业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面对社会公共事务时,缺乏积极参与和主动担当的意识,不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种结果严重影响着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四)协同育人主体协作不畅
一方面,从学校职能部门来看,目前大多高校中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隶属于不同部门。学生党建主要由组织部负责实施,开展学生组织发展、培训考察等相关党务党建工作;学生思政工作主要由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开展。但在工作规划和实施中,容易出现各自为政,信息交流不及时、不充分,各部门过度强调职责,人员沟通协作不畅等问题。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之间协作不够紧密。负责党建工作的教师侧重于组织活动和党员发展,而思政课教师则注重理论传授,两者之间未能形成有机的教学体系,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感到内容脱节,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除此之外,其他学生组织和社团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学生会以及各类社团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平台和项目,各自开展活动,无法形成合力。
三、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顶层设计是实现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重要内容。为解决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两张皮”问题,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首先,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大思政课”,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以及其它方面的要求,学校需要鼓励教师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属性壁垒,善于吸纳先进思想,以党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不断革新党课、思政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体系与课程模式,形成“大思政”格局。其次,学校相关部门可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制定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政策文件,通过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使部门协作、人员调配以及经费使用等有据可依。与此同时,学校要强化强化对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经验总结,以协同契合度、同向着力点、交叉效果等要素为导向,形成效果反馈机制,结合反馈结论对协同创新机制展开科学调整与全面改进,保证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的效能。
(二)创新育人模式,激发协同育人活力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在育人模式上具有共通之处。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学生获取各方面信息能力不断提升,范围不断拓宽,创新育人模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党的理论和政策。一是开展主题鲜明的“党建+思政”主题活动,如开展大学生党员讲思政课,党史知识竞赛,微视频制作,青年马克思说等活动,紧密结合学生特长和实际需求,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二是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互动活动,选取社会热点事件,邀请思政课教师在线答疑,设置微博、抖音等话题讨论,增强学生参与便捷性,扩大学生参与覆盖面。三是将党建活动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利用实践教学环节或者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紧密结合。四是打造典型示范项目,加强宣传引导,评选参与学生党建活动积极的思政课教师,参与党建活动积极、思政课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其物质或精神奖励,吸引更多师生参与。
(三)重视价值引领,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有共同的价值导向,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使大学生党员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担当。为拓展学生党员理论学习深度,实践锻炼广度,可从以下几环节发力。在理论讲授环节,加强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内容协同。在主题党课学习中,充分发挥思政教学资源库、优秀党员案例库等作用,邀请校内外思政专家讲授专题党课,提升理论学习深度,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在考核中,不以单一的书面考试为标准,可依托党史知识竞赛、讲述党史故事等活动,作为选拔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途径之一。在实践锻炼环节,组织学生党员到校内外参加实践活动,例如社区志愿服务、扶贫助困、支教送温暖、红色文化调研等,制定积分规则,引入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维度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会党的性质和宗旨。在师生互动环节,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党员的联系。建立定期交流机制,比如每月或每学期举行一次座谈会,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讨论。还可设立专门交流邮箱或在线交流平台,方便学生党员与教师的线上交流。在主题党日活动中,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让教师更深入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
(四)强化沟通协作,凝聚协同育人合力
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本质相同,都是面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壮大党的后备力量。由于二者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相对较少,相互促进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加强各部门、各主体以及师生之间的联系很有必要。一是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虽然归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但是有共同的育人任务。通过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成立由学校党委牵头,包括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思政课教师等相关部门和人员组成的协同育人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工作例会、专题研讨会等,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党建与思政工作,促进党建与思政工作队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二是加强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以及专业课教师等之间的联系。学校相关部门可通过活动组织、平台搭建、品牌打造等,加强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以及专业课教师等人员之间的沟通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把握学生状态,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探索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制定可以量化的制度举措,严格考核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在党员发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以及考研就业等方面给予指导,实现全程实质性参与,将其成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四、结语
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使命艰巨,责任重大。把握好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两大重点任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提升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质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熊耀林,禹旭才.系统观念下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互构性治理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24(02):80-85.
[2]梅平平.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论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5):88.
[3]沈琳.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协同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2(S2):103-105.
[4]任鹏,赵海男.论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建设的深度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20,36(05):126-129.
[5]雷虹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协调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1):53-55.
作者简介:
刘继硚 (1996-),女,广州应用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