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区”横生
邓玉红
深圳市光明区中粮云景幼儿园 518106
前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科学领域的活动开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实践探究的机会,加强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幼儿基于客观事物、生活现象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增强科学探究意识。”科学区作为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开展的载体,材料投放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将直接影响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如何有效投放幼儿园科学区材料提出一些自己的教育建议。
一、基于幼儿现状,投放趣味性材料
在幼儿园区角活动中,科学区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幼儿的自主参与和主动探究,可以强化幼儿的科学探究体验,对幼儿科学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良好作用。如果想充分发挥科学区活动的教育价值,教师则需要重视材料投放,以此为“桥梁”,引起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因此,教师所投放的科学区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且考虑到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靠近最近发展区,有效控制材料的难度,满足幼儿的实际需求。借助趣味性材料的投入,调动幼儿科学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而言,教师要以《纲要》《指南》中的要求为主要切入点,领会落实文件精神,在不同年龄段幼儿能力承受范围之内投放相应的材料。需要说明的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也存在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满足绝大多数幼儿兴趣需求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少数幼儿的因素,实现所有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引导科学探究,投放开放性材料
在科学区活动组织开展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科学区活动当中。借助材料的投放与使用,调动幼儿科学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为了达成这一活动目标,教师要确保所投放的材料具有开放性的鲜明特征,通过多样性的玩法,激活幼儿的思维,为幼儿提供自由发挥、自主创造的机会,从而充分发挥科学区活动的教育引导功能,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将生活区的海绵纸这一材料,转移到科学区活动中,引导幼儿利用海绵纸制造颜色不一药丸的同时,让幼儿以颜色、大小等要素进行分类,不仅如此,还可以引导幼儿根据药丸的数量进行排序,深化对数的概念的理解,提高幼儿的数学认知水平及科学学习能力。再如:教师可以在科学区投放颜色、粗细、长短等不同的拼接管,让幼儿利用这一材料探究声音的形成规律,加强对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强化幼儿的科学探究情感体验,对幼儿科学探究兴趣激发、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均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关注生活科学,投放生活化材料
科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探索性的鲜明特征,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幼儿来说,不免会增加其学习难度。因此,为了保证幼儿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教师所投放的材料要与幼儿的生活实际保持密切联系,与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处于有效承接的状态,加深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获得理想的科学区活动开展效果。例如:在“磁铁吸铁特性”科学知识的活动开展期间,教师可以基于生活场景,投放“蝴蝶飞飞”的生活材料,调动幼儿科学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幼儿在探究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
此外,教师要善于捕捉一日生活中的科学区活动契机,利用生活现象这一材料开展科学区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在阳光照进室内时,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影子的变化情况,随后启发幼儿与教师、同伴对“影子为什么会出现变化”这一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四、渗透环保教育,投放自然性材料
现阶段,深入到幼儿园实际当中可以发现,在科学区材料当中,以幼儿园购买、教师自制为主,而家长制作、幼儿制作、废旧物品再利用等类型的材料,所占比例相对较少。需要说明的是,在材料使用时,幼儿更加倾向于使用自然性材料,包括废旧物品再利用材料、自然界纯天然材料,并由此衍生出多种玩法。由此可见,教师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偏好,投放自然性材料,增强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有效渗透环保教育。
一方面,投放废旧物品再利用材料。因此,教师要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玩具及手工艺品,为幼儿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调动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科学区活动开展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使用过的一次性纸杯,让幼儿动手操作将其制作成听筒,随后探究“声音是如何传递”这一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投放自然界纯天然材料。教师要结合幼儿园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秉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基于幼儿的生活实际,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触手可及的材料,随后将其投放至科学区。在降低科学区材料投放成本的同时,也可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自然教育、环保教育,对幼儿社会责任感的增强、热爱自然良好情感的形成、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均具有积极推动与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在大自然中收集各种各样的石头,随后将其投入科学区,引导幼儿通过触摸感知的方式,认识各种各样的石头,体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再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前往户外,在幼儿园内收集一些落叶,随后带回科学区,观察落叶的外形,深化对树叶脉络这一科学知识点的理解。
结论:综上所述,材料是幼儿园科学区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在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发展幼儿的科学思维品质、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材料投放,秉持丰富性、层次性、探究性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借助基于幼儿现状投放趣味性材料、引导科学探究投放开放性材料、关注生活科学投放生活化材料、渗透环保教育投放自然性材料等策略的实施,有效投放科学区材料,强化幼儿的科学探究体现,彰显科学区角活动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冰洁 . 幼儿园 STEM 科学区材料投放的策略研究 [J]. 家教世界 ,2021(36):4-5.
[2] 蔡昕家. 启智求真——幼儿园大班科学区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情况分析[J].考试周刊 ,2020(93):153-154.
[3] 谢 丽 凤 . 幼 儿 园 科 学 区 环 境 创 设 与 材 料 投 放 探 究 [J]. 新 智慧 ,2020(28):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