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艺术中的“淡然超俗”

作者

王柯燃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省 济南市250000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美学内容广泛,意蕴博大精深,其文化内涵的独特性引人深思。“淡”不是极致的浓郁味道,更不是淡到没有“味”,处在一种中立的位置中,延伸至美学的领域,便成为了一直审美原则和精神理想追求。“淡”是中国美学精神的传统命题,具有区别于西方美学的独特韵味。

中国美学精神中“淡”的历史发展

所谓“淡”,即指清淡、淡远、平淡,主要指传艺术主旨以外的意境,美学精神中“淡”的意蕴内涵不等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而是一种“淡”却味长的奇妙韵味。“淡”在生活准则中体现为个人的淡泊名利、不非求富贵的高雅行为,在思想方面中体现为追求恬淡境界的精神领域,无数文人志士对生活物质追求无法实现,便弱化生活态度,及恬淡悠闲的心境追求精神世界的淡然与平静。

(一)“淡”被赋予哲学内涵

有关“淡”的美学内涵可追溯到老子提出的美学精神。老子云:“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意指,世间谁掌握悟透了大义的“道”,天下人便投向于他,而“道”本身是平淡无味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道德经》)所指,以无为的平和态度去作为,以不闹事的儒雅方式去处理事情,把无味的东西当作有味,再次引证了“淡”的内涵。老子认为大道的本身,乃“无味”之“味”,“至味”之“味”。虽为“淡味”,却是“至味”,是“道”之境域的极致,“无味”的美学概念雏形初现。[1]

继老子之后,儒家庄子又曾提出“游心于淡,合气于漠”,意为将心悠游于淡,将一切人看淡看轻,与一切事物拉开距离心,态将逍遥自在;漠,即指淡漠、淡泊的,调养心气于太和,心性也将恬淡气和。其“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指明了君子之间的交往不苟同、不强求,不因世俗利益而相互勾结,如白水一般干净,清淡儒雅又怡然自得。

(二)“淡”演变为人生态度

魏晋时期,文人崇尚老庄的思潮,倾向于“玄淡”之说。[2]魏晋时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部分文人雅士不趋同饮酒、吸毒(寒食散)及时行乐的风流之徒,其十分注重和追求清淡并以此为荣,由之前推崇儒家学说、力争科考中举扬名天下的思潮,逐渐转变为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逐渐玄学兴起,魏晋时期的“清淡风”具有很高的审美底线,宗白华先生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3]

由于历史背景的残酷与混乱,玄学之士将自己摒弃现实社会回归自然之中,开始不问国情,悠然恬淡、怡然自得,将“淡泊致远”作为理想境界,“淡”精神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处事的态度,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淡”也逐渐演变为一种追求精神层面的人生态度。

(三)“淡”升华为审美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趣味的不断进步,由老庄提出的“淡”的思想对艺术审美领域有所影响,“淡”也已从哲学思想演变为文人雅士的生活态度,也逐渐升华为一种艺术审美原则。

唐宋为我国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宋时期的诗词风格具有平淡有味、深沉隽永的特点,例如唐朝晚期诗人司空图,诗词风格用词虽平常,但有平淡、隐逸之至,据其所处时代推断,人生后期隐于田园,淡泊是非又心简如素。例如宋朝证据混乱割据时期,其诗词风格从唐朝诗词的感性过渡到理性阶段,词作运用更为幽深淡雅。宋朝时期诗词已经到达一种忧淡意远的境界,美学范畴中的“淡”也升华成为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一种艺术审美原则。

中国美学精神中“淡”的呈现方式

既老子提出“无味之味”学说后,老庄将“淡”注入哲学内涵,提出“清净无为”的思想,表现了道家坚守清静、复返自然的人格追求。[4]

(一)“淡”在传统艺术中的呈现方式

“淡”在绘画中极为流行。“写意”是中国画的一种绘画风格,和“工笔”相对应,它要求删繁就简,以精炼概括的笔墨来表现出对象的意态神韵。[5]这种虚实相生、有无相应的审美意境——留白手法,其浓墨重彩围绕在侧的“白”,便是“淡”在中国绘画中的经典体现,在一作品中有意将某一部分色彩淡化处理,以营造意境、暗喻主旨。“淡”在诗歌中有充分体现。总所周知从古至今我国诗歌的发展在世界地位中尤为突出,诗词多以华丽的辞藻构成,以表现诗人的博学多才,而后逐渐出现了简淡至味的诗歌风格。“淡”在音乐方面也有涉猎。在我国传统音乐范畴内无论是乐曲审美风格,还是作曲旋律的风格,都受中国音乐美学“淡美”思想的影响。柔和平淡的音乐作品可以使聆听者心平气和,不让人心生烦躁,尽显淡雅之味。例如古琴音色平静悠扬,恬淡优雅,使听者思绪飘渺悠然自得。

(二)“淡”在舞蹈艺术中的呈现方式

“淡”在舞蹈中的运用与绘画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处,一幅画作中若布局满是浓墨重彩,细枝末节处填满颜料色彩,则会显得整张作品杂乱无章,给人以眼花缭乱、压抑难受之感。由于舞蹈是动态的肢体的艺术,无法通过像语言、音乐等直观的方式去直抒胸臆,因此在舞蹈作品中可通过含蓄的、如绘画中的留白方式去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舞蹈作品如绘画作品类似,舞蹈剧目若一味地用激烈动作去强行灌满时长和音乐,受众者视角将没有思考想象的时间甚至会感到压迫与紧张。

舞蹈作品的创作受审美原则的影响是编导真实情感的再现,依据编导的创新性思维将源于“淡”审美原则融入舞蹈作品中,通过简化动作的留白处理来替代丰富动作元素来丰富作品内涵与主旨思想。留白设计是中国美学“淡”的精神在舞蹈作品中的有效实践,运用动作留白处理可升华舞蹈作品韵味,使其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利于达到塑造舞蹈形象和营造舞蹈意境的效果。

“淡”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雅士将“淡”作为理想人生准则和艺术作品创作的标准,同时“淡”作为主流思想中的重要审美意识,能帮助塑造个人思想品德修身养性,引领创建高尚的社会风气。

从艺术美学角度出发,“淡”思想随着历史进程从一种哲学内涵演变为审美取向,古往今来多少传统艺术形式及各大家都深受“淡”精神的影响。对于艺术创作者本身来说,若要作品达到较高的境界,其必须将自己放在较高的精神层面,具有非功力的高尚心境及较高的道德修养,对世间诱惑淡然于心、闭目沉思。而对于艺术作品本身来说,如前文举例诗、画、乐及舞蹈艺术,“淡”作为一种审美原则做作品风格中的体现淋漓尽致,相比起用繁琐丰满的内容填充的作品来说,“虚实相生、风格平淡”的作品显得更清新脱俗,具有更高的审美意蕴。对艺术作品受众者来说,“淡”已成为一种审美原则融入到人们日常观念之中,受众者具备了“淡”的心态从而欣赏并接受“淡”风作品。传统老庄思想曾提出过,圣人之所以被称之为圣人,是因将“天道自然无为”的特质透彻领悟,其根本就是“淡”的精神,圣人一生以自然为规律,与世无争、淡泊名利。

所谓君子,是淡然一切污秽肮脏,调整志向而成就自身德行,“淡”的精神可调节主观平和心态,能够净化个体心灵并维持正道心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凑,人们日常压力徒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淡”精神作为与现实紧张状态相反的淡然心境,逐渐成为追求淡然名利,生活闲适的审美趣味的一派清流受到人们推崇。

参考文献

刘泱.中国古代“淡”美学范畴之流变[J].汉字文化

白宗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M].长江出版社

曹敏. 中国传统“淡和”审美意识的嬗变研究[D].哈尔滨音乐学院

丁朝虹. “淡美”论[D].南京艺术学院,2017.

白洁. 中华传统范畴“淡”的语义分析及老庄尚淡思想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