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建设策略研究

作者

王珂

河南省荥阳市文化馆 河南省荥阳市 450100

引言:在文化强国战略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其品牌建设关乎基层文化生态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然而,当下活动面临着内容供给与群众精神需求失衡、传播模式与数字化浪潮脱节等困境。如何突破传统框架,构建兼具时代性与感染力的文化品牌,成为文化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将围绕活动内容与宣传推广两大维度,深入剖析品牌建设的创新策略与实践路径。

一、优化活动内容,提升品牌吸引力

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建设中,活动内容作为核心要素,直接影响群众参与度与品牌口碑。当前,活动内容同质化、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系统性优化活动内容,可从根本上增强品牌吸引力,为品牌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创新活动主题,契合时代需求

当下,许多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主题陈旧,与时代发展脱节,导致群众参与热情低迷。部分社区文艺活动常年围绕歌舞表演、书画展览等传统主题开展,缺乏对社会热点和群众新兴需求的关注。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采用需求调研与热点追踪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不同年龄、职业群体的文化兴趣与需求,同时密切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如科技发展、乡村振兴、传统文化复兴等。

以某市 “文化新视界” 活动为例,结合元宇宙热点,推出 “虚拟艺术创作体验周” 活动。活动设置虚拟绘画、数字雕塑创作工坊,邀请专业艺术家进行线上指导,参与者借助 VR 设备,在虚拟空间中进行艺术创作。此外,还围绕乡村振兴主题,举办 “乡韵・非遗传承集市”,将传统手工艺展示与乡村农产品推广相结合,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开展农产品创意包装设计比赛。这些创新主题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年轻群体参与,也激发了群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和参与热情。

创新活动主题,能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紧跟时代脉搏,满足群众对新鲜文化体验的追求,提升活动的话题性与关注度,为品牌注入时代活力,增强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丰富活动形式,满足多元需求

当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多以单向展示或表演为主,互动性和参与性不足,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参与方式和体验感有了更高要求。为改变这一现状,可采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体验式、跨界融合等多种形式。

例如,某省文化馆打造的 “云端艺术季”,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线下举办实体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活动,线上同步进行高清直播,并设置实时弹幕互动、线上投票评选等环节。同时,推出 “艺术体验日” 活动,设置陶艺制作、戏剧表演工作坊等互动体验项目,让群众亲身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在跨界融合方面,与当地旅游部门合作,推出 “文化艺术之旅”,将艺术展览、民俗表演等活动融入旅游线路,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丰富活动形式,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拓宽活动受众范围,满足不同群体对文化活动的参与需求。通过互动体验和跨界融合,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升群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从而扩大品牌影响力,塑造品牌多元化形象。

(三)提高活动专业性,增强品牌品质

部分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规范管理,存在活动质量参差不齐、组织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影响品牌形象和公信力。为提升活动专业性,需建立专业人才引入机制,加强活动策划、执行和评估的规范化管理。

某县的 “乡村文化艺术节”,在筹备阶段,邀请省级艺术院校的专家、知名艺术家组成顾问团队,对活动策划、节目编排等进行专业指导。同时,组织本地文化骨干参加专业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在活动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专业演出标准进行舞台搭建、灯光音响调试、节目流程安排。活动结束后,邀请专业评审团队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收集参与者的反馈意见,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活动专业性,能够提升活动的整体质量和艺术水准,树立严谨、规范的品牌形象。专业的活动组织和高品质的内容输出,有助于增强群众对品牌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吸引更多专业资源和社会关注,推动品牌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加强宣传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

在信息传播快速发展的当下,宣传推广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建设的关键环节。目前,多数活动存在宣传渠道分散、传播手段落后等问题,导致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通过整合宣传资源、创新宣传手段、强化品牌形象传播,可有效提升品牌的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

(一)整合多元宣传渠道,拓宽传播范围

传统宣传渠道如海报张贴、传单发放等,传播范围窄、时效性差,难以覆盖广大受众群体。同时,线上宣传渠道虽然丰富,但缺乏系统性整合,导致宣传效果不佳。为解决这一问题,需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宣传体系。

在线上,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品牌官方账号,定期发布活动预告、精彩内容和幕后花絮。与知名博主、网红合作,通过短视频推广、直播带货等形式,扩大品牌曝光度。利用搜索引擎优化(SEO)、社交媒体广告投放等手段,精准触达目标受众。在线下,与商场、学校、社区等合作,设置活动宣传点,举办小型推介会;在公交站台、地铁站等公共场所投放广告。

某城市的 “市民文化节”,通过整合宣传渠道,线上发布活动预热短视频,吸引超百万次播放;线下在全市主要商圈设置宣传展板,发放活动手册。活动期间,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较往年增长 300% 。整合多元宣传渠道,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传播品牌信息,拓宽品牌传播范围,提高品牌的社会认知度,吸引更多潜在参与者。

(二)创新宣传方式,增强传播效果

传统宣传方式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吸引群众关注。随着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的兴起,宣传方式需与时俱进,采用更具创意和互动性的传播手段。

可以制作系列创意短视频,将活动亮点以故事化、情景化的方式呈现,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利用直播平台开展活动预热、现场直播、嘉宾访谈等,实时与观众互动,解答疑问,提高观众参与度。设置互动话题和线上活动,如线上投票、创意征集、打卡挑战等,鼓励群众参与分享,形成口碑传播。

例如,某艺术节推出 “艺术创意挑战赛”,通过短视频平台发起话题挑战,邀请参与者创作与艺术相关的短视频。活动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亿次。创新宣传方式,能够打破传统宣传的局限性,以新颖有趣的形式吸引群众注意力,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实现品牌信息的快速传播和裂变式扩散,提升品牌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三)加强品牌形象塑造,提升品牌美誉度

品牌形象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建设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群众对品牌的认知和评价。当前,许多活动缺乏统一的品牌形象规划,品牌标识模糊、品牌理念不清晰,难以形成品牌记忆点。为加强品牌形象塑造,需从品牌视觉识别、品牌理念传播和品牌口碑管理等方面入手。

在品牌视觉识别方面,设计统一、独特的品牌标识、色彩体系和宣传物料风格,确保品牌形象在各类宣传渠道和活动场景中保持一致性。在品牌理念传播方面,提炼明确的品牌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宣传文案、活动主题、嘉宾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同时,注重品牌口碑管理,及时收集群众反馈,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妥善处理负面评价,维护品牌良好形象。

某知名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通过设计极具辨识度的品牌标识,提出 “让艺术走进生活” 的品牌口号,并在所有活动中贯穿这一理念。同时,建立完善的线上客服体系,及时回复群众咨询和建议,品牌美誉度持续提升。加强品牌形象塑造,能够增强品牌的辨识度和记忆点,传递品牌核心价值,提升群众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品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在内容与传播两端协同发力。通过创新主题、丰富形式、提升专业度优化活动内核,以多元渠道整合、创意宣传及品牌形象塑造拓展传播边界,方能突破发展瓶颈。未来,随着群众文化需求持续升级与传播技术迭代,品牌建设更需立足时代语境,深化供给侧改革与传播模式创新,构建群众广泛参与、社会高度认同的文化品牌生态,让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真正成为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殷德权 . 街道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管理与创新策略 [J]. 文化月刊 ,2025,(04):111-113.

[2] 王彦芳 . 文旅融合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新实践 [J]. 艺术家 ,2025,(02):113-115.

[3] 万青 .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与策划 [J]. 参花 ,2024,(23):134-136.

[4] 王海云.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促进”两河”文化传播品牌建设路径研究[J].黄河.黄土.黄种人 , 2024(12):70-72.

[5] 安晓旭 .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探究 [J]. 2024(5):116-118.

[6] 林瑞辉 . 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策略 [J]. 东方文化周刊 , 2023(6):10-12.

[7] 刘峰 .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简析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 [J]. 海外文摘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