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作者

丁冬琴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省 昆明市 650500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 青年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的承担起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2]。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质量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态。本文主要探讨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及意义,希望能够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思政课  大学生 融入教育

一、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思政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学生拥有良好心理状态,健全学生的人格。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促使二者更好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幸福,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通性

积极心理学旨在培养学生乐观进取、不懈奋斗的品质,帮助学生强化个人的幸福感,不断挖掘个人的潜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新时代青年要坚定自己的青春选择成就“奋斗人生”。成就精彩人生也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可相互促进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承受挫折、调解压力的能力。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压力,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危害,稍不注意就会行差踏错。很多大学生意志消沉,得过且过,不愿意主动去学习,承担不起未来生活的重任。这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分析

(一)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拜金思想严重、价值观念扭曲、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出现偏差。其次,在大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 难免会出现迷茫与困惑,还有很多人会因为情感问题出现抑郁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做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正确的看待这些问题。

(二)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爱默生说:“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密切相关。人格障碍是大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一旦遭受来自环境的巨大改变就会导致情绪发生严重波动,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认识个性缺陷之所在,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对其出现的积极变化予以强化。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且积极的人格,努力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得到有力的提升。

(三)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

如今,“脆皮大学生”走红网络。[3]根据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脆皮”现象的出现与大学生生活节奏加快和健康观念缺失等因素相关,除了健康意识不足的主动因素,也与精神压力过大的外界原因有关。从学业到就业、从情感到生活……“压力”二字一直悬浮在他们的头顶上方。考研、考公、考编等多种考试,情感和人际关系,学习上出现困难等,不断给学生带来负面情绪。大学生在面对这些挫折时抗压能力还不够,有所欠缺。而思政课不论是在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还是教学资源上,都比心理健康教育更为广泛,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高抗压能力。

三、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将思政元素更巧妙,更广泛的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思政教育元素广泛存在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活环境。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比较和竞争,学生的思想情绪往往会受到波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和形成应对压力的策略。第二,学业责任。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学生会出现强烈的思想变化。心理健康教育应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效能感,使他们能够在学业上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第三,人际关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要与家人、朋友等建立各种关系,这些关系会影响和制约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有效沟通和处理人际冲突。第四,社会环境因素。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舆论、政策以及社会风气等,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应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社会现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全面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业责任、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重点讲解其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加强本领过硬的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夯实政策制度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保障心理健康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加强监督和指导,确保政策制度真正落地生根。首先,要制定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待遇、职称和职业发展制度,提高其职业吸引力和认同感[4]。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最后,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其工作条件和资源配备。第二,提高专业技能。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全面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把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有效地应用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教学教育实践。第三,减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负担。学校应当合理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量,为他们的工作提供理解和支持。

(三)加强学生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沟通与互动

第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导师制度。每位学生分配一位心理健康教育导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提供一对一的帮助,通过交流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心理疏导的过程中。第二,定期开展主题沙龙活动。定期举办关于学生关心的话题的沙龙活动,如职业规划、升学深造以及人际关系主题等,心理健康教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当前面临的问题,并在活动中提出专业的见解和建议。第三,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教师可以协助心理咨询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识别和干预,以免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

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着大学生自我人格的构建,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民族复兴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学生塑造成具有高品格、高品行、高品位、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更好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参考文献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人民出版社,2020.

时代财经《“脆皮大学生”火了,学生命硬,家长钱包硬,主打一个脆但难杀》

刘国存.课程思政理念观照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何婕妤,高树平.课程思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0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