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安全管理现状及应对策略措施探究
张正林
皖江工学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31
摘要:既有建筑物的安全管理是一个需要政府、业主、专业组织、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加强日常维护、利用科技手段开展监测预警、提升公众安全意识等手段,有效应对既有建筑安全问题,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让我们一起努力,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建筑,承载城市的记忆,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现状;应对策略
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但是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也在不断地增加,所以必须加强现场的安全管理。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在每个环节都要坚决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全面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第一”是不变的主题,相关管理层人员必须对安全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工地施工的安全得到充分的保证,给建设者创造一个好的施工场地,把安全隐患控制到最低限度。
1分析既有建筑安全管理现状
1.1监管体系不完善
既有建筑安全管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于监管体系的不完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建筑安全问题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其中既有建筑因年久失修、管理不善导致的安全事故占比显著。
例如,某城市一老旧居民楼因电线老化引发火灾,导致多人伤亡,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建筑安全管理中的漏洞,也引发了社会对既有建筑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包括监管责任不明确、监管手段落后以及监管覆盖面不足等。因此,完善既有建筑安全管理的监管体系是预防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
1.2影响安全因素
在探讨既有建筑安全管理现状时,影响安全的因素不容忽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据相关统计,约有30%的建筑安全事故源于结构老化或设计缺陷。
例如,某城市的一座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居民楼,因地基不稳和承重结构老化,在一次轻微地震中发生坍塌,导致多人伤亡。这一案例凸显了建筑结构安全评估与维护的重要性。此外,环境因素如极端天气、地质变动等也对建筑安全构成威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强风暴、暴雨等,对建筑的抗风压、防水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除了物理因素,人为因素同样对建筑安全产生深远影响。管理不善、违规操作等行为是导致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数据,约45%的建筑安全事故与人为因素有关。
例如,某工地因施工人员违规操作,导致脚手架倒塌,造成多人受伤。这一事件反映出建筑安全管理中人员培训、监管机制的重要性。此外,建筑使用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如私自改造、超负荷使用等,也对建筑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技术因素同样不容忽视。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
例如,一些新型建筑材料虽然具有优异的性能,但如果不了解其特性,盲目使用,可能导致安全隐患。此外,建筑设备的老化、维护不当也是导致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据行业报告,约20%的建筑设备故障与缺乏定期维护有关。因此,加强建筑设备的安全管理,提高设备维护水平是保障建筑安全的重要措施。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等,对建筑进行智能化监测和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水平。
2论既有建筑安全管理对策
2.1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在既有建筑安全管理的广阔议题中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无疑是构筑安全防线的基石。当前,许多既有建筑的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碎片化、不系统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安全管理效率的低下和安全隐患的频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高效、可持续的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首先要求我们对既有建筑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与评估。这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消防设施的完备性、电气系统的合规性以及日常管理的规范性等多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因安全管理疏漏导致的建筑安全事故中,有超过60%源于初期风险评估的不足。因此,引入先进的风险评估模型,如层次分析法或故障树分析,对于精准识别安全风险、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既有建筑安全管理这一大课题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既有建筑物数量急剧增加,其安全管理问题日益突出,亟需法律手段予以规制。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因既有建筑安全事故频发,经济损失巨大,其背后往往是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和缺失。因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科学、系统化、前瞻性的建筑安全法律体系是保障既有建筑安全的迫切需要。
2.3利用科技手段强化安全管理
在既有建筑安全管理的探索中利用科技手段强化安全管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向。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高科技手段正在为建筑安全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例如,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建筑物的结构状态、环境参数等关键信息,一旦发现异常,系统能够立即发出预警,从而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大数据技术在建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同样广泛。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可以精准预测建筑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为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某城市的一座老旧建筑,在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其历史维修记录、结构检测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后,成功预测出建筑某部位存在坍塌风险,并及时采取了加固措施,从而避免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大数据技术在建筑安全管理中的巨大潜力。
2.4强化安全培训和应急情况演练
在既有建筑安全管理的实践中加强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一环。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因缺乏足够的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而导致的建筑安全事故占比高达30%,这一数据凸显了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的重要性。通过系统的安全培训,可以使建筑使用者、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等群体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应对能力。
例如,以某城市的一栋老旧居民楼为例,该楼曾因电线老化引发小规模火灾。幸运的是,由于该楼居民此前参加过由社区组织的消防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他们迅速而有序地进行了疏散,并在消防部门的指导下使用灭火器进行了初期灭火,有效避免了火势的蔓延。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在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方面的积极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既有建筑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对住宅安全的管理与识别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建筑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服务对象的需求上,注重提升每个细节的稳定性,逐步提升建筑安全管理的整体安全水平,为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先泉.既有建筑安全管理的立法路径研究[J].中国不动产法研究,2022,(01):91-112.
[2]刘立渠。我国既有建筑全寿命周期安全管理及BIM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2021-07-27.
[3]王霓,韩继云,姚爽。我国既有建筑的安全管理与对策研究[A]第十一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工程质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老教授协会土木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质量分会、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施工技术编辑部,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