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教育与自我认同构建的内在关联探析
夏松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思政教育与自我认同构建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分析思政教育的内涵与目标,揭示其在培养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重要性。研究表明,思政教育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丰富的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自我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案例分析显示,专题讲座和志愿服务活动在学生自我认同构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最后,针对当前思政教育实践中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自我认同,社会责任,教育实践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教育的不断深化,思政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愈显重要。思政教育不仅关乎思想政治的认同,更与学生自我认同的构建密切相关。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思政教育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内在关联,旨在揭示如何通过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构建,为高校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大学生思政教育,或称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高校中通过多种形式如课程、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种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思政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形成健全的自我认同,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至关重要。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思政教育的目标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坚定的信仰。通过系统的教育,学生能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应当追求的价值,从而在生活中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其次,思政教育旨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价值。这样的认知不仅有助于他们个人的成长,也促进了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具体来说,思政教育通过课程内容的设置,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同时,实践活动的引入则使得学生能够在参与中获得实践经验和情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自身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这种实践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此外,思政教育的目标不仅限于个人的道德和责任感的培养,还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帮助学生在学术、情感、道德等多方面进行平衡,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发挥自身的潜能。因此,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对于学生的自我认同构建、价值观形成以及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 自我认同的构建过程
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身身份的认知与评价,涵盖对自我价值、能力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这个过程是动态的,随着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交往和文化背景不断变化。对于大学生来说,自我认同是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自我认同的构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环境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的教育方式和父母的期望会深刻影响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此外,社会文化背景同样起着关键作用,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社会期望会引导个体对自我的不同理解。同时,教育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学校教育通过师生互动和同伴关系,影响学生的自我认同。
在高校中,思政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对学生自我认同的构建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思想引导,思政教育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与自我的关系,增强他们对自我价值和角色的认同。思政课程和相关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价值观,使他们能从不同视角审视自我。
例如,参与社会服务和志愿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责任,增强了他们对个人价值的认知。这种实践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自我角色的认同,还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潜力与价值,进一步推动自我认同的深化。思政教育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效地支持了学生的自我认同构建。
3 大学生思政教育与自我认同的关联
大学生思政教育与自我认同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思政教育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自我与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思想政治课程、社会服务和志愿者活动等,逐步理解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强化了自我认同。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不仅能够获取理论知识,还能在实践中检验和深化对自我的认知,提升自我价值感。
以某高校的思政课程为例,该校开设了“社会责任与自我认同”的专题讲座,邀请社会活动家分享他们的经验与见解。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获取了相关知识,还通过交流互动,增强了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促进了自我认同的构建。这种课堂外的互动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义务。此外,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自我角色的理解。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直面社会问题,也让他们在贡献中找到自我价值,从而提升了自我认同感。
尽管思政教育在促进自我认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当前的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课程内容有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参与度不高。另一方面,实践活动的覆盖面有限,使得一些学生难以充分参与其中,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认同构建。因此,未来的思政教育应更加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以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构建。
4 结论
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与自我认同构建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思政教育不仅提供了价值观的引导,还为学生的自我认同构建提供了必要的支持。通过不断优化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我认同,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具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铁芝荣.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基于思政课教学视角[J].教师,2024,(15):12-14.
[2]徐珍珠.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关系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6):214-218.
[3]何岚.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自我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