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个一”夯实写作基础 激发写作动力

作者

张亚金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中心小学

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学生的写作技能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习作教学并没有捷径可走,教师的作文教学全在平时的滴水之功,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引导学生从“三个一”入手,每日一句,每课一练,每周一篇,学生勤于练笔,自然熟能生巧,夯实写作根基。

关键词: 每日一句  每周一篇  每课一练  写作根基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的要求首次出现在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现实存在的状况是,很多老师抱怨学生不会写作文,而学生一看到写作文,则头皮发麻,磨磨蹭蹭,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那么怎样改变这样的现状呢?

我想是从“三个一”入手,循序渐进,厚积薄发,夯实学生写作根基。

一、每日一句,厚积而薄发

(一)小眼看世界

在周围,每天都有一些事情发生,或大或小。作为一个小公民,有义务了解和关心时事新闻,所以我要求小朋友多看新闻,多关注周围大事件,用小眼睛看大世界,每天写一句话,第二天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只要老师留心身边的热点新闻,为学生提供写作的契机,并且能结合社会舆论进行指点,学生就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小眼看世界,每日一句话,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写话愿望,而且明白了只有把一句话写完整,写通顺,才能正确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我手写我心

尽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纪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了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出内心所需要表达的思想,我让学生准备了一本“我手写我心”的本子。每天一句话,写写在校内校外的学习、生活感受,随便怎么写,只求真实。

通过教师的积极介入,让学生对写话产生了兴趣,变“望文生畏”为“望文生趣”,同时进行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写话的基本要领,消除写话的陌生感,为写整篇的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每周一篇,循序而渐进

每到周末,老师最喜欢布置而学生最不喜欢的作业就是写周记。因为没有老师的指导,所以每周一篇的文章就记成了流水账。如何改变这样的弊端呢?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态度和“角色”意识。

(一)做“向导”学会“指路”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布置的主题都比较新奇,如:“我眼中的张老师”,“假如我的生命只有三天”,“如果我来当校长”,“我眼中的亲人、朋友……这样一来,学生就有话可写。许多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不仅写得头头是道,而且自拟的题目更是精彩纷呈,如那次在写家人的周记中,出现了《我家“大烟囱”》、《家有“河东狮吼”》、《精灵小弟》等等爆人眼球的好题目。

一位好的“向导”,会在孩子们迷茫的时候给孩子指一条路,引导孩子们学会“走路”。

(二)做“教练”,学会“指导”

周记要写得好,方法、技巧、技能很重要,这些需要反复训练,才能熟练掌握。与平时的写作指导课不同,这种训练更多的应当是学生的自练自悟。

一次,我布置了一篇关于写小溪的文章,在写之前,我让学生交流可以从哪几方面来写小溪。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有的说可以写写溪水的颜色、味道,有的说可以写写溪里的小生物,还有的说可以写写溪边的景色。在学生发言后,我及时归纳、指导:写关于这种景色的文章,要有一定的顺序,不仅要有静态的描写,还要有动态的描写,做到动静结合。比如写小溪,可以先写溪水很清,再谢谢溪面、溪中、溪底的小动物,最后可以写写溪边的景色,这样的画面才丰富多彩。

(三)做“读者”,学会“欣赏”

老师在批改习作时,可能会写一些评语,而在批改周记时,有时间时给几个星级,没有时间时写个大大的“阅”字,这样的做法是不尊重学生劳动成果。老师可能是儿童文章的第一位读者,得努力扮演好读者这个角色,学会欣赏儿童的创作,学会回应,有时只需要一句短短的评语,就能让学生觉得是被尊重、被欣赏,感到写文章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有一次,班中的王静萱同学写了一篇《你也可以和安妮一样快乐——写给同桌的一封信》的周记。

读完这篇周记,我被感动了,给她打了“10星级”,还写了这样一段话:“王静萱,你是一个善良、热情、感情细腻的好孩子,你留意到你的同桌不快乐,希望能够让她快乐、坚强起来。难能可贵的是你能够用《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安妮去影响你的同桌,让人感到足够的真诚。我想你可以把这封信并同《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一起交给你的同桌,我相信她在我们大家的关心、帮助下变得快乐、坚强。”

也许孩子的创作并不怎么样,但教师作为一名读者可能也是唯一的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或者从文章的造词遣句去表扬他写作技巧的高超,或者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夸奖他的品质。只要教师予以最真诚的表扬,肯定一定会成为孩子写作快乐的力量。

三、每课一练,滴水而穿石

小学语文在课程安排上,作文教学的时间明显少于阅读教学,语文教材中关于习作的编排,仅仅局限于每个园地,一学期8篇的作文教学显然明显不足。由上可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片段写作训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需要老师有一双慧眼去发现每一篇课文值得动笔来写一写的地方,见缝插针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必须要找准合适的切入点,这就需要老师吃透教材,理解文章体裁。以下几个切入点是片段写作训练中最常用到的:

(一)模仿点

小学语文课文只是一种特殊的载体,承载了固定的句式、段式结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典型范例。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学生悟出了某一语言规律后,教师就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选择性感兴趣的点,以课文语言为例,联系自身生活经验,举一反三进行模仿,起到巩固知识运用语言的作用。

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是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各种花开的样子。在学生发现了语言规律后,我让学生选择1——2种自己喜欢的花,学着课文的样子来写一写。

(二)想象点

现行教材中,都配有艳丽鲜明、构思新颖的插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是欣赏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图意的,吸收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想想文图关系,然后根据课文主题、思路,对图中的人物、景物进行合理的想象,来写一写,让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如我在教学三上《清明上河图》一文中,先让学生边看图边阅读相关的段落,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其他的点,想象图中的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最后把它写下来。

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对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留白点

在一些课文中,作者往往留有空白,不将故事全盘托出,不将情节完整表述,留给学生想象、推测点。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留白,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运用的训练。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主题、思路将空白填补好。

习作教学并没有捷径可走,教师的作文教学全在平时的滴水之功。学生的写作技能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引导学生从“三个一”入手,每日一句,每课一练,每周一篇,学生勤于练笔,自然熟能生巧,夯实了写作根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定华.加强日记指导夯实写作基础(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2,(7).

(3)章瑾.巧用文本资源,夯实写作基础(J).写作旬刊,2015,(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