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强度混凝土在超高层建筑中的施工技术要点

作者

赵文龙 王永剑

身份号码210106198807274918 身份号码150404199206044318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多,高强度混凝土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成为超高层建筑的首选材料。本文系统分析了高强度混凝土在超高层建筑中的施工技术要点,包括材料选择与配比设计、泵送技术、养护工艺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通过工程实例分析,探讨了高强度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为超高层建筑施工提供了技术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是确保高强度混凝土性能发挥的关键。

关键词:高强度混凝土;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泵送工艺;质量控制

引言

近年来,随着建筑技术的日新月异进步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超高层建筑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高强度混凝土作为超高层建筑结构的主要材料,因其卓越的抗压强度、出色的耐久性和成本效益而广受推崇。然而,在高强度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泵送难度大、早期收缩易导致开裂及温度控制难题等。这些问题不仅可能拖慢施工进度,还可能对建筑物的长期性能和安全性构成威胁。因此,深入探讨高强度混凝土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关键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的角度来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材料选择、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的要点,全面讨论高强度混凝土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技术,力求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通过对这些关键技术点的探讨,希望能够帮助解决实际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施工效率和建筑质量,确保超高层建筑的安全与稳定。

一、高强度混凝土的材料特性与配比设计

1.1 高强度混凝土的材料组成

高强度混凝土的配制通常依赖于多种高质量原材料,包括优质硅酸盐水泥、高纯度硅灰、精选骨料以及高效减水剂。在选择水泥时,建议使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硅酸盐水泥以确保基础强度。硅灰作为关键的矿物掺合材料,能够有效提升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对于骨料的选择,则应优先考虑质地坚硬且级配优良的碎石或卵石,其最大粒径一般控制在25毫米以内。此外,通过添加高效减水剂可以显著降低水胶比,这是制造高强度混凝土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实现其高强度特性的关键因素。

1.2 配合比设计原则

高强度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基于“低水胶比、高胶凝材料用量、优化骨料级配”的基本原则。理想的水胶比范围通常在0.25到0.35之间,而胶凝材料的总量建议保持在450至550千克每立方米。设计过程中,特别强调矿物掺合料与水泥之间的协同效应,需通过一系列试验来确定最优配比方案。

此外,配合比的设计还必须考虑到实际施工性能的需求,例如混凝土的泵送性能和凝结时间等关键因素。这意味着,在确保高强度和耐久性的同时,也要保证混凝土混合物具有良好的工作性,以便于现场施工操作。综合这些考量,可以确保高强度混凝土不仅满足结构强度要求,还能适应具体的施工条件,从而保障工程质量和进度。

二、高强度混凝土的泵送施工技术

2.1 泵送设备选择

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高强度混凝土的泵送要求使用大功率、高压力的专业泵送设备。通常情况下,会选择出口压力达到35MPa以上的超高压混凝土泵,并搭配能够承受高压的输送管道。当泵送高度超过300米时,建议设置中继泵站以确保混凝土能顺利输送到指定高度。对于泵管的选择,直径一般为125毫米或150毫米,并且应尽量减少弯头的数量,以此降低泵送过程中的阻力。这种配置不仅保证了混凝土的有效输送,同时也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2.2 泵送工艺控制

在开始泵送之前,必须对所有设备进行彻底检查,并使用砂浆对管道进行润滑处理。泵送过程中应确保连续作业,以避免因停泵时间过长而导致的管道堵塞问题。控制泵送速度也非常关键,速度过快容易引起混凝土离析,而速度过慢则可能造成堵管现象。一旦发现泵送压力异常升高,应当即刻执行反泵操作2到3次,随后再尝试正泵;如果问题仍未解决,则应停止泵送操作,查明具体原因后再继续施工。这样的操作规范有助于保证泵送过程的顺畅,减少意外停机和维护的需求,从而保障工程进度和质量。

三、高强度混凝土的养护技术

3.1 早期养护措施

高强度混凝土在浇筑后的早期养护尤为重要。完成浇筑后,应立即使用塑料薄膜或湿麻袋覆盖表面,以防止水分过快蒸发导致干裂。在混凝土初凝之后和终凝之前,需进行二次抹面处理,这有助于消除表面产生的细微裂缝。针对竖向结构,建议采用具有良好保水性能的养护剂进行喷涂养护,确保混凝土内部水分得以保持,促进强度的稳定增长。通过这些细致的养护措施,可以有效提升高强度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整体质量。

3.2 温控养护技术

由于高强度混凝土中水泥用量较大,导致水化热较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温度控制措施。可以采用冷却水管进行降温,并使用保温材料覆盖混凝土表面,以控制内外温差不超过25℃。特别是在处理大体积混凝土构件时,应实施温度监测,依据监测数据灵活调整养护方案,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结构安全。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管理混凝土的水化热影响,减少因温度应力造成的裂缝风险,保障工程的整体质量。

四、高强度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4.1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对于水泥,需要检查其安定性、凝结时间和强度;骨料则需检测其级配、含泥量以及压碎指标;外加剂要检验其减水率和与混凝土的相容性。任何不符合标准的材料均不得使用。

4.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混凝土的坍落度、扩展度及温度等关键指标。每个工作班次至少进行两次坍落度测试,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调整。浇筑作业应当分层实施,每层厚度不宜超过500毫米,并确保振捣充分但不过度。此外,试块的制作需遵循规范,且养护条件应尽可能与实际结构保持一致,以保证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通过这些细致的监控措施,可以有效保证施工质量,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结束语

高强度混凝土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代表了建筑工程技术的一个关键发展方向。通过精心挑选材料、优化配合比设计、运用前沿的泵送技术以及实施严谨的养护方案,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现高强度混凝土的优异性能。尽管如此,该领域施工技术依旧面临若干挑战,例如超高泵送技术和自收缩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仍需深入探索与解决。展望未来,随着各类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持续革新,高强度混凝土于超高层建筑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且稳固。因此,工程技术人员需不断进修,紧跟新技术的步伐,为提升我国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铁梦, 张永刚. 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

[2]李惠强. 高强度混凝土及其应用技术[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8.

[3]张雄, 张小伟. 现代混凝土科学技术[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4]刘数华, 冷发光.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M].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