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的研究

作者

张帆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文体旅游广电局

摘要:伴随政府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正变得愈发关键,作为保障财政资金安全、优化行政效能的关键机制,现在虽已在多数单位初步建成,但制度执行、信息化赋能和监督约束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文章对当前行政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问题与现状做了分析,挖掘其深层的根源,再提出切实管用的优化途径,意在增强财务管理水平与风险防控能力,促进公共财务管理达成更科学、规范且高效的局面。

关键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制度优化;风险防控

行政单位作为财政资金的重要消耗主体,其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关联国家财政政策的落地效果以及公共资源配置的展现,伴随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怎样依靠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及安全性,成为财务管理方面的核心议题,高效的内控制度可实现对财务风险的防范,还能推动管理效率的增长,保障政策执行既合规又连贯,现阶段众多行政单位在制度设计与执行方面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薄弱环节,亟待引起高度重视然后进行系统完善。

一、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内控制度建设的成绩与作用

内控制度于行政单位财务运行方面渐渐发挥积极作用,单位对预算执行进度以及支出标准合规性的控制大幅提升,大额支出项目须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商议决策后备案,固定资产购置与调拨流程中,普遍采用“资产编号+条码登记”模式,采用与财务系统结合的方式实现自动化管理,实现了资产使用效益和可追溯性的提高。部分地市级行政单位正探索“政府会计 + 内部控制”的融合机制,依靠设立财务预警指标(如累计结余率、超预算支出比率)开展资金动态监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薄弱环节

即便多数单位已经构建起内控制度,然而其落实成效与制度预期存在明显的差距,部分单位存在制度执行效果差、程序化沦为形式的现象,合同管理制度所规定的“三审三签”流程未得到严格落实,部分单位以口头协议或简化审批流程替代了正式合同流程,产生潜在的法律相关风险。就风险评估机制而言,大多不存在系统性指标体系,一般以历史上的经验为参照,缺乏量化分析的模型与分级响应的策略,信息系统的普及程度欠佳,部分单位还是依赖手工填报以及纸质流程,导致审批效率较差、过程难以回溯,难以达成有效的闭环管控。

二、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设计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

部分行政单位在制度建设工作里存在“拼贴式”设计现象,制度条款重复,上下逻辑不连贯,尚未形成覆盖预算编制、资金支出、资产管理、合同审批等环节的全流程管控体系,制度更新周期偏长、响应政策调整的速度滞后,难以跟上财政部“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政策的新要求,日常财务流程中尚未纳入绩效支出管理,没有与绩效指标相挂钩的预算执行控制手段。

(二)人员专业能力与内控意识不足

因编制有限制以及薪酬吸引力不高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单位的财务人员专业基础薄弱、知识更新能力欠缺[1]。就风险评估和数据分析而言,少数财务人员未掌握Excel建模、财务比率分析、预算偏差分析等基础方法,较难有效判定单位财务运行时的潜在风险,各单位领导对于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高低不一,有的仅把该制度当成“审计应付的工具”,欠缺主动推动机制实施落地的动力。

(三)信息化建设滞后

即便部分地区财政部门已经开始推广“行政单位财务一体化平台”,但大量单位还没达成与资产系统、预算管理系统、政府采购平台的无缝对接,数据共享的程度欠佳,面临信息孤立成岛的问题,处于支出控制流程期间,有一些单位依旧采用纸质审批表及线下盖章流程,审核环节数量多、时间占用长,且留痕的明确程度不足,对后续的责任认定与追究不利,没有采用智能化手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把控,同样对大数据分析、流程再造等技术在财务内控里的推广应用起到了制约作用。

(四)监督机制缺乏刚性约束

多数单位虽说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但人员的配置量不达标,审计周期拉得长、覆盖范围窄,不易做到全覆盖、全流程的审计工作,少数单位每年仅完成1 - 2个专项审计项目,且仅仅针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形,未覆盖资产采购、合同履行、绩效管理等相关领域,整改落实机制未形成闭环管理,审计发现问题后多采用“口头提醒”方式,缺乏量化指标及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导致部分问题屡次出现、长时间未处理。

三、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内控制度体系

行政单位需依据本单位财务运行特点以及管理所需,设立覆盖预算编制、收入与支出、资产管理、合同执行和绩效监控等整个流程的内部控制体系。某地统计局在开展项目报销管理相关事宜时,形成了“预算申请—指标分解—事前审批—事中监控—报销结算”的闭环式管理体系,保证各环节衔接有序。以引入流程图工具的途径,对关键业务节点做细化工作,设定风险控制要点,进而明确岗位所承担的职责和审批权限,构建横向配合、纵向连贯的责任体系,为保障制度长期实现有效运行,还应构建起动态更新的机制,按周期开展制度执行评估。

(二)提升内控队伍专业素养与制度执行力

需进一步加大财务与审计人员的轮训强度,结合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技术、新会计制度等核心内容,开展分级、分岗位的针对性培训,某区财政局每季度会安排一次“政府会计制度实操+内控案例分析”专项培训,提升业务实操能力,鼓励财务人员去取得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证照。单位应界定“谁经办、谁负责、谁监督”的职责链条范围,构建以岗位轮岗制、离任审计制、岗位监督责任书等为内容的配套机制,把制度执行情况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及绩效评价体系。

(三)推进内控信息化建设与数字赋能

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管理成效,在制度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融入信息化技术。在具体工作中,需要做出一个整体规划,并遵循规划、实施及推进统一的原则,将财务内控信息化管理的要点与应用方式融入到过程中,促进业务流程向电子化、标准化迈进[2]。具体实施办法有:借助OA系统来实现“预算控制—审批流程—电子报销—付款凭证”一体化流程的集成;采购业务实现与政府采购电子平台的对接,自动把合同与付款记录生成。某科技局把与本地电子采购平台打通这件事完成了,让办公设备采购“在线申请、平台比价、自动结算”的全程都有留痕,资产管理采用RFID射频识别这一技术,实现对实物资产的动态监控。

(四)强化内控监督与问责机制建设

设置独立、专业的内部审计相关机构,清晰界定其对单位财务行为的监督权力与独立地位,将审计结果直接汇报给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上级主管部门[3]。某交通管理局设立专门的审计团队,按季度开展科室级经费流向的抽查工作,审计结果与科室考核直接相挂钩。凭借“随机抽审 + 专项审计”的方式开展,提升审计的频次与覆盖率;就重大项目的资金而言,设置针对项目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制度,优化审计整改的闭环管理体系,设定问题整改的时间范围与复查程序,推动构建内部控制违规行为的黑名单制度。

总结: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是否完备及其执行力度大小,经由全面系统地完善制度体系、提升人员专业水平、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及强化监督与问责举措,有助于显著提升单位财务的规范性与风险防控水平,内控制度的合理构建保障了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还推动了行政单位管理效能的不断提高,存在关键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宫卫家.探讨行政单位财务内控制度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会学习,2020,(14):288+290.

[2]蔡增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的思路探索[J].财经界,2023,(15):93-95.

[3]李晓满.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研究[J].商讯,2021,(3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