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河北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文化素养问题剖析

作者

刘进哲

河北省体育局运动技术学校

随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优秀运动员作为竞技体育的核心力量,其文化素养的提升愈发受到关注。文化素养不仅影响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更关系到他们退役后的职业发展与社会融入。河北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在文化素养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对提升运动员综合实力、促进河北体育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训矛盾突出,文化学习时间被严重挤压

(一)训练与赛事安排紧张,文化课程难以保证

河北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的训练任务极为繁重,每天的训练时间常常占据大量精力。以射击队为例,运动员每天清晨便开始体能训练,上午和下午还需进行专项技术训练,训练时长累计可达 6 - 8 小时。在这样高强度的训练安排下,留给文化学习的时间所剩无几。此外,各类赛事频繁,运动员在赛前需要进行集中集训,赛后又需要时间恢复调整,这使得文化课程常常被搁置。据调查,约 70% 的运动员表示在赛事密集期,每周文化学习时间不足 5 小时,远远低于正常教学要求。这种长期缺乏系统文化学习时间的状况,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文化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效果不佳

学训冲突是运动员文化素养学习与提升的关键阻碍因素,表现为训练时间与上课时间冲突,运动员上课出勤率较低,学习效果较差,只能将文化学习安排在晚上下训后、周日休息日。即便在有限的文化学习时间里,运动员依然面临着学习时间碎片化的问题。由于训练和比赛的不确定性,文化课程只能见缝插针地安排,导致学习过程缺乏连贯性。例如,部分运动运动员可能上午训练结束后仅有 1 - 2 小时进行文化课学习,下午又要投入到紧张的战术演练中。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模式,使得运动员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框架。他们往往只能对知识点进行浅层次的记忆,在实际应用中则难以灵活运用,极大地降低了文化学习的效果。

二、基础教育质量不高,知识体系存在漏洞

(一)驻外运动队文化教育管理松散,运动员学习效果较差

河北省有 30% 的运动员分散在涞源、崇礼、长白山等地驻训,期间通过远程直播的方式进行文化课学习,调研发现,基地的文化教育一方面由于队员年龄跨度大,涉及小学、初中、中专等 10 个年级,给集中上课带来一定难度,因此,队员大多以网课的形式学习。另一方面,6 个基地中,有 5 个都缺乏必要的学习场所和上课设备。例如,冬运中心崇礼训练基地没有教室,运动员在餐厅或会议室学习;自行车中心只为小轮车组和二线组配备了远程授课设备,其余队伍未配备;射击中心未配备相关硬件设施,其他队伍尤其是流动性强的队伍学习场地和黑板等设备无法保障, 80% 的队员只能在宿舍床铺上听课。这就导致运动员听课质量较差,存在上课不开摄像头或挂机睡觉现象,教师连麦多次无人回应,课下作业也不能及时完成, 86% 的队员依赖月末突击的方式应付考核。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文化课程重要性

在体校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着过度侧重体育训练课程,而忽视文化课程的现象。许多体校将大部分课时安排给体育专项训练,文化课程的课时被严重压缩。例如,在课程表中,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合计仅 13 节,其余时间都是训练课程。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使得运动员在基础教育阶段无法接受全面、系统的文化教育,导致他们在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方面存在诸多漏洞,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带来了困难。

三、文化学习观念淡薄,缺乏学习动力

(一)“重武轻文” 观念根深蒂固

运动员“重文轻武”倾向已成为体教结合模式中的突出问题。在日常作息中,多数学生将训练视为 “主业”,文化课沦为可敷衍的 “副业”——训练迟到会面临严厉惩罚,而缺课、作业却常被宽容。这种认知偏差直接导致知识储备薄弱,部分运动员甚至在退役后连基础的合同条款都无法解读,更难以适应需要文字处理分析的职业场景。即便进入大学,他们也常因文化基础不足被专业课程拒之门外,形成 “训练越投入,学习越吃力” 的恶性循环。

这一现象的根源与竞技体育的评价体系深度绑定。基层体校普遍以赛事奖牌数作为考核教练的核心指标,倒逼教练将 90% 以上的精力投入训练计划制定,对文化学习仅作象征性要求。同时,在运动员的升学通道中,竞技成绩往往能抵消文化分数的劣势,形成 “成绩好就能上名校” 的现实逻辑。这种单一导向使得运动员群体陷入 “短期成绩优先”的认知陷阱,忽视了文化学习对职业生命周期的支撑作用,最终加剧了“退役即失业” 的风险。

(二)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

在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下,运动员学生群体普遍面临学习目标模糊与职业规划缺失的困境,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其长远发展。从现实情况看,这类学生常陷入“训练为主、学习为辅” 的认知误区,多数人将精力集中在赛事成绩上,对文化课学习仅以 “及格” 为底线,缺乏系统性的知识积累计划。

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多重现实因素。在制度层面,多数仍以竞技成绩作为核心评价指标,文化课考核标准相对宽松,导致学生形成 “重训轻学”的惯性。训练安排的高强度与高频率也挤压了学习时间,部分学生每周训练时长超过 30 小时,难以保证稳定的课堂参与,进而丧失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探索动力。

职业规划的空白更为突出。许多运动员学生将 “成为职业运动员”视为唯一出路,却忽视了竞技体育行业的高淘汰率。数据显示,青少年运动员最终能进入职业联赛的比例不足 5% ,而多数人在退役后面临“技能断层”—既缺乏扎实的文化知识,又未掌握体育之外的职业技能,导致就业范围狭窄。

四、升学与就业压力下,文化素养短板凸显

(一)升学门槛与文化成绩要求的矛盾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对运动员文化素质要求逐渐提高,升学成为运动员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我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在升学过程中面临着文化成绩不达标的问题。以体育单招为例,虽然对运动员的文化成绩要求相对较低,但仍有部分运动员无法达到录取分数线。据统计,在我省参加体育单招考试的运动员中,每年约有 30% 的人因文化成绩不合格而落榜。这反映出运动员在文化学习上的不足,难以满足升学的要求,限制了他们进一步提升文化素养的机会。

(二)就业市场对文化素养的高要求与运动员实际水平的差距

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在退役后,由于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往往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例如,一些运动员希望从事体育教育、体育管理等相关工作,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无法胜任岗位需求。许多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择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和沟通能力的应聘者,这使得文化素养不足的运动员在就业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难以顺利实现职业转型。

五、结论与展望

我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在文化素养方面存在着学训矛盾突出、基础教育质量不高、文化学习观念淡薄以及升学与就业压力下文化素养短板凸显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体育事业的可持续进步。为提升运动员的文化素养,需要从优化训练与文化学习安排、加强基础教育资源投入、转变文化学习观念以及完善升学与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文化素养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体育领域及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河北省体育科技研究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5WJ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