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大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傅信田
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
摘要:大概念教学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提出“四阶”教学设计模型(建立认知框架→构建思维工具→深化理解维度→激发高阶思维),结合“社会变革”“文明交流”等大概念教学实例,探讨如何实现从知识记忆到思维生成的进阶突破,为历史学科育人方式转型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大概念;四阶教学;认知进阶;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一、大概念教学的必要性与困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1]。然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两大痛点:其一,碎片化知识灌输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二,高阶思维培养滞后于高考改革要求,如开放性试题占比逐年增加。基于认知发展规律构建“四阶”教学模型,正是破解上述困境的有益尝试。
二、“四阶”模型
(一)认知进阶的理论依据
分阶设计的底层逻辑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从具体运算(一阶)→形式运算(二、三阶)→抽象辩证(四阶)[2]。受其启发,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和课标要求,我们将学科素养的进阶依次分为:时空观念(一阶)→史料实证(二阶)→历史解释(三阶)→抽象辩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既是四阶,同时也贯穿全程)。
我们认为,认知发展规律决定素养培养节奏,而学科素养进阶又反哺认知发展。这一路径遵循“感知→理解→应用→创新”的渐进逻辑,避免“高阶概念超前灌输”(如直接让高一学生讨论学术争议)。
(二)“四阶”模型的操作
学段与认知目标的对应
高一阶段:侧重一阶(建立框架)和二阶(逻辑训练),用时间轴、概念地图等工具辅助;
高二阶段:深化三阶(迁移比较),引入学术论文片段分析;
高三阶段:突破四阶(争议辨析),结合高考开放性试题进行实战演练。
三、实践案例:以“社会变革”大概念为例
(一)一阶教学:锚定价值导向,搭建层级框架
核心目标:搭建历史学习的“脚手架”,通过“价值引导”和“层级拆分”降低认知门槛,避免直接灌输抽象概念。
1. 层级框架:
学科大概念切入:通过“改革开放40年成就展”情境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锚定研究方向为“为何研究变革”。
单元概念拆解:将“社会变革”分解为“技术革新”“制度转型”“思想解放”三个中层层级,为“如何研究变革”提供分析维度。
课时案例落地:以“铁犁牛耕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为例,验证具体规律“变革如何发生”:
技术革新(生产力维度):铁犁牛耕普及→农业效率提升→剩余产品增加(如《管子》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
制度转型(生产关系调整):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如鲁国“初税亩”政策)。
思想解放(上层建筑变革):诸子百家争论“如何治理新社会”(如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儒家强调礼制重建)。
2. 价值观导向:
向学生渗透唯物史观,揭示历史规律,避免学生陷入“知道铁犁牛耕存在,却说不清它为何引发社会变革”的碎片化认知。唯物史观是官方认可的历史观,其渗透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目的是培养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
(二)二阶教学:构建逻辑分析工具
核心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框架,从记忆事实转向理解规律。此阶段需强化“工具性概念[3]”,帮助学生从“知道”过渡到“理解”。
1. 因果链工具
给出“社会变革动力模型”,即经济→阶层→制度→思想,帮助学生快速定位分析切入点,整合中外历史大量案例得出“经济基础变化 → 阶层力量变动 → 制度调整需求 → 思想观念更新”。
用于分析不同时空的变革案例,如商鞅变法(铁器普及→地主崛起→军功爵制→法家思想)、明治维新(黑船事件冲击→藩阀与商人联盟→废藩置县→文明开化)。
跨案例迁移训练:用同一模型解释工业革命(技术革新→资产阶级壮大→议会改革→自由主义思潮)与改革开放(计划经济转型→乡镇企业崛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思想讨论)。
2. 矛盾分析法:
以“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改革阻力对比”为例,分析矛盾维度与解决策略:
矛盾双方:革新派 vs 守旧派。
矛盾根源:经济利益与权力分配的冲突。
力量对比:革新派是否掌握军事与经济资源。
解决策略:暴力革命 vs 改良妥协。
结果差异:暴力革命彻底打破旧结构,改良失败引发反扑。
(三)三阶教学:跨文明规律迁移
核心目标:突破单一视角,形成跨时空、跨领域的迁移能力,其本质是历史解释能力从“理解规律”到“应用规律”的质变。
案例分析1:唐朝丝绸之路文明交流动力模型
经济需求:中国丝绸外销 → 中亚商队利润驱动。
政治保障: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 → 维护商路安全。
技术条件:骆驼运输 + 驿站体系 → 降低物流成本。
文化包容:长安胡汉混居 → 多元文化互鉴。
案例分析2:15—17世纪大西洋三角贸易的动力机制
经济需求:蔗糖、烟草种植园需求 → 黑奴劳动力商品化。
政治保障:葡萄牙/西班牙王室颁发特许状 → 海军武力护航。
技术条件:卡拉维尔帆船 + 航海图技术革新。
文化包容:基督教传播与非洲传统信仰压制。
认知冲突与修正:学生在迁移过程中发现,丝绸之路的“相对平等”与三角贸易的“绝对不平等”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强势文明对待异质文明的态度差异——开放包容 vs. 征服压迫。
(四)四阶教学:争议性议题探究
核心目标: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学术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基于证据提出个人观点。
生成性任务设计案例:
设计辩论赛,围绕“社会变革必然伴随暴力冲突吗”主题,引入黄仁宇“大历史观”与彭慕兰“大分流理论”,提供英国光荣革命、辛亥革命等多元史料。
1. 立论阶段:
正方(必然性):黄仁宇认为,缺乏制度化利益分配时,暴力是打破僵局的唯一手段(如辛亥革命推翻帝制)[4]。
反方(非必然性):彭慕兰认为,资源输入与利益妥协可避免暴力(如英国光荣革命依赖殖民地经济缓冲)[5]。
2. 质询与自由辩论:
正方质问:若英国失去美洲殖民地,光荣革命是否仍能和平?
反方反击:中国近代“暴力循环”是否因列强干预而非内生缺陷?
3. 总结陈词:
正方:暴力是制度断层下的“破窗工具”,技术可加速但无法替代权力重组。
反方:暴力是资源失衡的极端结果,全球化与制度创新提供多元路径。
设计意图:通过史论互证,引导学生辨析社会变革动因,培养“条件—结果”逻辑与跨学科思维。
四、成效与反思
在深圳市某普通中学的实践表明,采用“四阶”模型班级的历史解释类试题得分率提升23.5%。但需注意:
1. 农村中学需增加一阶教学的案例铺垫;
2. 四阶教学需与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形成衔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原理[M]. 王宪钿,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89.
[3] Grant S.G., et al. Inquiry-Based Practice in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M]. Routledge, 2017.
[4]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5] 彭慕兰.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M]. 周琳,等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