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老旧街区建筑立面改造设计研究
杨强
沙洋宏奥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湖北省荆门市 448200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老旧街区的建筑立面逐渐暴露出风貌破损、功能退化与审美缺失等多重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与居民生活质量。建筑立面不仅是街区外观的直接体现,更承载着历史文化与地域特征,其改造设计已成为城市更新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本文立足于老旧街区建筑立面的现状问题,结合城市更新理念,探讨其改造设计的核心价值与实施策略,强调在保留文化记忆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功能与美学要素。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实践路径与设计方法,旨在为城市更新语境下的老旧街区立面改造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城市更新;老旧街区;建筑立面;改造设计;风貌提升
近年来,伴随城市更新工作的深入推进,许多老旧街区逐步被纳入改造范畴。与基础设施提升和空间功能更新相比,建筑立面作为街区最直观的视觉载体,其改造的重要性却常被忽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众多建筑外立面出现了破损、陈旧、风格混乱等问题,不仅影响城市形象,也削弱了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部分改造工程在缺乏整体规划的前提下盲目“美化”,导致街区特色丧失、文化脉络断裂。因此,立面改造的核心不应仅停留于表层的视觉修饰,而应深入挖掘街区原有的历史价值、功能需求与人文内涵,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手段实现其有机更新与品质提升。
一、老旧街区建筑立面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建筑立面风貌退化现象
老旧街区建筑普遍建于20世纪80至90年代,其外立面多采用预制混凝土板、水刷石、瓷砖贴面或涂料粉刷等做法。由于年久失修、自然风化及人为破坏,许多建筑立面出现了瓷砖脱落、金属构件锈蚀、涂料褪色起皮、雨水渗透等问题。例如,部分居住区采用的仿瓷涂料表面在使用10年后耐候性明显下降,碱化现象加剧。此外,早期建筑未充分考虑城市气候条件与建筑朝向,造成墙面污垢积聚、水渍斑驳,严重影响了建筑的视觉效果和使用寿命。
(二)缺乏整体性与协调性的问题
许多街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因缺乏统一规划或缺乏有效管控,建筑风格呈现杂乱无章的状态。部分住户私自改造阳台、加装空调架、设置遮阳篷、悬挂广告牌匾等行为,使建筑立面呈现“拼贴化”趋势。在商住混合街区,底层商铺频繁更换招牌或改造门头,导致立面色彩、形式和尺度比例严重失调。街区整体缺乏一致的色彩控制系统、构图秩序及材质统一,使城市街道空间观感零散,缺乏连续性和标识性[1]。
(三)功能性与使用性不足
在传统设计中,建筑立面多以视觉装饰为主,忽略了其在遮阳、隔热、通风及节能方面的功能。例如,北方地区老旧小区多采用单层实体墙结构,未设保温层或中空玻璃系统,致使建筑热工性能低,冬季热量流失严重,采暖负荷加重。在夏热冬冷地区,立面未配备遮阳设施或低辐射玻璃,也无有效的外遮阳构造,直接导致夏季空调能耗激增,生活舒适性低。此外,立面与周边环境、道路系统、公共设施之间未形成有效互动,不利于街区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
(四)文化特征与地域特色的丧失
一些街区在改造过程中盲目套用现代建筑语言,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铝塑板包裹或金属装饰网等形式,导致原有砖石结构、雕刻花纹、檐口细节等传统元素被遮蔽甚至清除,使街区原本的地域风貌与文化记忆无法延续。例如,南方某街区常用青砖、小青瓦、灰塑构件装饰,在部分改造中却被涂以鲜艳化学涂料或廉价塑料板材,造成“文化断层”现象。
二、建筑立面改造设计的核心理念与策略
(一)“保护与更新并重”的设计理念
在老旧街区建筑立面的更新设计中,必须秉持“保护与更新并重”的基本理念。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建筑本体的历史价值、结构状态与街区文化语境进行分类处理。对于具有时代印记或构造特征突出的建筑,应优先采用“原貌重塑”策略,通过资料复勘与立面测绘,最大程度保留原有构造形式与细部装饰,并选择与原材质相近的替代材料进行修复。例如,老旧住宅建筑的条形砖立面可采用哑光陶板代替原砖,在还原肌理质感的基础上提升耐久性;老式水泥装饰线条则可使用GFRC(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构件重塑,具有轻质、高强、可雕刻等优点。
对于结构安全但原始造型较为单一、视觉表现力较弱的建筑,可采用“适度重构”策略。在保留建筑基本形态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现代材料如穿孔铝板、微水泥涂层、仿石纹饰面板等,实现立面细节的艺术重塑。可适当调整立面构图比例,增加体块变化及虚实关系,如在阳台外加设遮阳构件或垂直装饰板,打破原有平淡的立面节奏,同时提升遮阳性能与美观度。更新过程中需注意避免全盘覆盖式改造,确保街区整体语境中的时代层次与历史连续性得以传承。
(二)视觉统一与多样性结合
老旧街区的建筑类型通常混杂,年代跨度大,风格差异明显。立面改造应以“统一中求多样”为设计原则,在保证整体协调的前提下,允许建筑个体适度表达自身特征[2]。首先,应制定街区色彩控制图谱,明确主色调、辅助色与点缀色的使用范围,建议采用低饱和度自然色系(如暖灰、米白、深褐、赭红等),形成温润、亲和的视觉感受,避免大面积使用高饱和度亮色造成视觉扰动。
材质方面,应选择耐候性强、维护成本低的现代外饰材料,如仿石铝板、纤维水泥板、涂层金属板等,并与传统肌理形成对比呼应。例如,在较为整齐的街面建筑群中,主体立面可统一使用仿清水混凝土涂料,转角节点则通过木纹铝板或竖向金属格栅点缀,使其既具整体性,又呈现差异化表达。
在形体设计上,应针对阳台、出入口、窗套等关键细节部位进行模块化设计,统一尺寸、比例与节点处理方式,提升街区视觉秩序。例如,可为街区统一设计三种类型的阳台护栏模板,供不同住户选择安装,同时确保安装高度、材料、色彩统一,从而实现“定制化”与“规整性”的有机融合。
(三)生态与节能设计策略
立面设计需紧扣生态节能主题,通过建筑构造优化与材料技术应用,提升建筑整体能效表现。在墙体保温方面,可采用“装配式保温装饰一体板”系统,例如将高密度聚氨酯保温层(厚度≥50mm)与仿石面板、氟碳漆面板工厂预制粘结,现场直接干挂安装,既能提升施工效率,又确保保温层导热系数维持在≤0.045W/m·K的节能标准以内。遮阳系统是提升夏季能效的关键措施[3]。对于南、东、西立面可安装可调节金属百叶或穿孔铝制遮阳板,孔径范围建议控制在5mm-10mm,确保遮阳效果与通透感兼得。同时,采用光感控制系统实现自动调节,有效降低阳光直射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减少空调使用时长。
窗体应替换为双层中空Low-E玻璃系统,选用具有中空层厚度16mm以上、低辐射涂层的玻璃品种,确保传热系数U值控制在1.6 W/m²·K以内。窗框材料推荐使用断桥铝型材,结合双密封胶条结构,提升气密性与水密性。此外,可通过垂直绿化提升生态性能。在立面中设计钢结构绿植托架或模块化绿植盒,种植本地耐候植物如爬山虎、常春藤、紫藤等,达到遮阳降温、吸尘降噪、改善微环境的效果。每50㎡立面设一处绿化模块,形成规律分布,营造生态街景视觉。
(四)智能化与功能性融合
随着智能城市理念的推广,建筑立面也逐步转向“智能表皮”的方向发展。在改造中,可根据街区功能特性,嵌入智能化技术手段,提升交互性与管理效率。例如,在街区主干道沿线建筑立面安装智能照明系统,通过红外与光照传感器实现按需亮灯,不仅节能,还可增强夜间街道的安全性与识别度。同时,可在建筑外立面嵌入环境感知模块,实时监测外界温度、湿度、PM2.5等参数,系统联动调节遮阳系统、智能排风窗,维持建筑内部舒适状态。此类系统可通过集成在建筑管理系统(BAS)中实现远程监控与分时控制,提高运营效率。对于部分商业性建筑或社区文化节点,还可设置信息交互终端或LED可变信息屏,用于发布街区导航、天气信息、公共服务公告等内容,构建多层次的信息共享平台。其显示亮度应根据自然光照变化自动调节,确保不造成光污染。此外,在立面设计中可考虑对快递架、电动车充电口、摄像头等功能性附属设施进行隐蔽整合处理。例如,设计统一外观的附属功能模块盒体,与立面风格协调,避免裸露与杂乱,同时方便后期检修与替换。
三、老旧街区建筑立面改造的实践路径与典型案例分析
(一)分类型改造路径分析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改造
此类街区往往承载着城市发展脉络中的重要文化记忆,其建筑具有独特的年代风格与地域符号。在改造中,应以“修旧如旧”为核心策略,采用与原有建筑一致或相近的传统材料与工艺进行修复。例如,砖木结构的外墙可采用传统青砖进行置换与清洗,屋檐、门窗等处保留原有斗拱、挑檐等装饰构件,必要时使用石灰砂浆代替现代水泥砂浆,以确保呼吸性和相容性。在建筑尺度、街巷肌理上,应尊重原有格局,避免高差突兀和材料断裂带来的视觉冲击,强调保护与“可识别的更新”之间的平衡。
2.居住型街区的功能性提升改造
此类街区建筑多以满足日常居住为主,立面多存在热工性能差、私搭乱建严重、视觉杂乱等问题。改造重点应放在提升建筑节能性能和立面整洁度上。可通过外挂岩棉复合保温板系统(厚度≥80mm,燃烧等级A级)提升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并统一空调外机位置及遮挡形式(如采用铝板穿孔罩体,统一安装高度与颜色),消除“外挂杂乱”现象。阳台整合方面,可引导封闭阳台使用统一材质与系统,如断桥铝窗框与透明中空玻璃,保障采光通风同时实现美观统一。
3.商业型街区的形象升级改造
商业街区立面承载着人流吸引、形象塑造与商业识别的多重功能,其改造应突出标识性与视觉吸引力。在立面构成上可采用层次分明的界面划分策略,底层商业面设置统一广告招牌系统,使用亚克力灯箱、LED灯带嵌入式构造进行统一设计;上部建筑则采用耐候金属饰面、透光玻璃或仿清水混凝土等材质进行精致化处理。同时可结合夜间照明系统,在建筑立面关键节点布设投光灯、线性灯带,营造夜间商业氛围,提升街区整体商业活力。
4.混合功能街区的综合性改造
针对既有住宅与商业功能共存的街区,立面设计需兼顾生活舒适性与商业展示性,强调“功能分区、形象协调”。设计中可采用竖向模块化立面构图,将住宅部分设置为封闭式或半开敞式外立面,材料选择以保温性能与静音效果为主;商业区域则通过玻璃橱窗、金属铝板等材质突出开放性与展示感。在统一遮阳与附属设施整合方面,可引入连续金属百叶系统,将空调机位、雨水管道、电缆等设施隐藏在统一格栅后方,实现技术与视觉的双重整合。
(二)典型案例解析
1.某传统手工艺街区改造示范
该街区以传统木工艺与手工制品为主,建筑风格多为砖木结构,局部保存有传统木檐与浮雕图案。改造过程中,通过保留原有立面构造框架,在破损部位采用同材质新构件替换,同时统一涂刷石灰基涂料以还原旧貌[4]。街区沿线通过设计统一风格的手工招牌与展示窗口,保留原始生活气息与街道韵味,成为兼具文化性与商业性的复合型展示空间。
2.某老旧住宅小区功能提升工程
该区域为典型的上世纪90年代住宅楼群,建筑普遍存在外墙开裂、能耗高、住户私装混乱等问题。改造中,选用高密度岩棉保温一体板系统提升外围护热工性能,统一更换为中空Low-E玻璃窗系统(U值≤1.6 W/m²·K)。对空调外机统一位置设置铝合金百叶遮罩,对阳台栏杆、封窗系统制定统一模板供住户选择实施,确保既改善生活质量,又保证街区立面秩序。
3.某城市活力商业街区形象更新
该商业街区建筑风格混杂,招牌样式杂乱、夜间灯光缺乏统一。更新设计以立面统一控制导则为核心,规定广告位高度、长度及形式,采用统一背光灯箱或拉布灯形式;墙面采用穿孔铝板、仿石材铝塑板做分层包覆处理,重点节点设置动态照明灯具,夜晚通过色温调控(2700K~4000K)营造活跃氛围,提升商业吸引力与市容品质[5]。
总结:老旧街区建筑立面的更新改造不仅关乎城市形象的提升,更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空间体验。本文从现状问题出发,系统分析了老旧街区在视觉风貌、功能性能及文化延续等方面的短板,并提出了以“保护与更新并重”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强调视觉统一、生态节能、智能技术与社区参与的协同策略。通过分类型路径与模拟实践案例的解析,进一步验证了改造策略的实用性与适配性。立面改造应在满足技术规范与使用需求的同时,充分尊重街区历史文脉与居民主体性,实现建筑表皮层面的有机更新与整体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孙俊.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街道活力空间设计探索[J].居舍,2022,(18):177-180.
[2]尹健.新型复合材料在城市建筑立面改造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23,52(03):122-124.
[3]阎川.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的立面设计研究[J].四川建材,2024,50(01):3-4+7.
[4]耿静茹.文脉延续视角下曲阜老城区居住建筑立面形态优化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23.000720.
[5]江友慧.浅谈集美区老旧街区建筑立面特色化整治策略[J].江西建材,2021,(05):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