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专业课教师数字素养分类分级能力体系建设研究
刘开生 蒋汶玲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
一、问题提出与现实意义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重塑职业教育形态的核心力量。教育部《2024年全国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显示,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覆盖率虽达 89.6%,但中职专业课教师中能深度运用数字化工具,开展实践教学的比例仅为 41.2%,资源供给与教学实践间存在明显“数字鸿沟”。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建立分层分类能力体系,为破解中职教师数字素养“培养同质化、评价泛化”难题提供了政策遵循。
教育行业不同专业数字化发展存在差异化,对于不同行业的教师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在针对某省份的调研结果表明:机械、电子等工科专业的数字化工具使用率为 67.3% ,远高于财经、学前教育等专业的 38.5% ,虽然在理论教学中已经有九成以上的教师使用数字化课件,但在实践教学中能够独立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只有 13.8%。这说明必须要建立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才能更好的满足教师对于数字素养的不同需求。
二、分层分类的框架设计与实证基础
(一)分类维度的差异化解析
一是专业属性分类。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24年)》,参照行业数字化成熟度(智能制造领域 78.3% ,学前教育领域42.6% ),将其分为“技术驱动型专业”(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与“服务导向型专业”(财经、商贸、学前教育等)两类。两类专业在数字工具有所区别,数字工具的难度不一样(例如:工业互联网平台比基础办公软件难;虚拟仿真实验比交互式课件更难),资源开发的程度不一样。
二是教学场景分类。利用全国12 万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行为大数据,其中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师年均在线平台使用时间 86 小时,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师年均数字化实训设备操作时长 152 小时。“理实一体化”教师具备两场景共有的特征;三类场景下的数字素养有部分重叠,但是并未形成完备的数字素养体系,数字素养应用的重合度仅有 36.5% 。
(二)分层标准的进阶特征
以 5 千份中职教师数字素养测评数据为基础,并按照教师专业发展规律而设计的分层标准有:
一是基础层。数字工具基础操作熟练度 ⩾80% (课件制作、在线签到等)、调用现成数字化资源开展教育教学者占 52.7% 。
二是提升层。可以开发数字化资源,自主开发达标的包括微课和虚拟仿真子模块完成率 ⩾60% ,并且会运用教学数据分析优化策略的占了全部的 35.3% 。
三是引领层。成功的数字化教学改革项目的占比 ⩾70% ,根据学校建成的特色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应用的教师占比 12.0% 。
三、能力体系的核心构成与指标细化
(一)通用数字能力基础要求
一是数字工具操作能力。能熟练地操作 Windows 或 MacOS 操作系统和 Word 或 Office、PPT 或 Excel 等办公软件,能达到熟操作的程度90% ,能用百度、Edge 等搜索引擎熟练搜索数据,信息筛选正确率达到85% 以上。
二是在线教学平台应用能力。了解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各类混合式教学的主流在线教学平台的基本操作(如发布课件、布置作业、师生交流等),平台操作使用率达到 90% 以上;能利用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时长分别占总教学时长的 10% ( 初级 )、20% ( 中级 ) 和 30% ( 高级) 以上。
三是数字化沟通与协作能力。利用微信、企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腾讯会议、Zoom 等视频会议软件进行教学沟通,年均不少于50 次;参与线上教研群组( 学科教学群) 等分享教学资源,累计10 次/ 年以上( 初级 )、30 次 / 年以上 ( 中级 )、50 次 / 年以上 ( 高级 )。
四是数字安全与伦理素养。首先要掌握有关数据安全防护的基础知识 ( 比如:牢记密码,做好病毒防护 ) 并参加数据安全知识考试 ( 成绩 ⩾85 分 ); 严格遵守数字化教学的知识产权规范,近 3 年没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能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字伦理观,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保证数字伦理教育的渗透率达到 5% 以上。
(二)分层分类特色能力指标
1. 按专业属性划分
一是机械制造专业。基础层要能够熟悉掌握 CAD 操作基础 ( 绘制出图准确率 ⩾90%} ;提升层要能实现虚拟机床典型零件加工仿真 ( 仿真成功率达到 ⩾80% );引领层要可对接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教学项目( 对接数据准确率达到 ⩾95% )。
二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可以进行 Python 基础教学,并且学完基础Python 的学生通过率为 ⩾75% ;能够设计云计算的教学案例,并且要求使用同一套资源在使用同一类型的项目中复用率要 ⩾60% ;能带领学生参加AI 类比赛,并且获奖率达到 ⩾30% 。
2. 按教学场景划分
一是理论教学场景。基本层数字化工具使用率为 100% ,提升层学习分析开发工具覆盖率 ⩾80% ,引领层混合式教学学生满意度 ⩾90% 。
二是实践教学场景。基础层数字化实训设备的操作合格率达到100% ,提高层虚拟仿真实训项目覆盖率达 50% 以上,引领层每学年开发出至少 2 个以上的“岗课赛证”数字化项目,并且使学生的取证率有所提高,最少增加20 个百分点以上。
四、实施路径的保障体系
(一)标准体系的精细化建设
依据重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分专业、分场景、分层级提炼出细化的数字素养指标“能力清单 + 评估量表”;同时确立引领层老师应当达到能够使用数字工具开展二次开发的能力要求(比如制作简易的教学辅助类小程序)。
(二)靶向培训的分层实施
一是基础层培训。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展数字工具通识培训,实现全员覆盖;组织开展通用能力考核,实现通用能力考核 ⩾90% 。
二是提升层培训。结合“国培计划”和地方产业学院资源,开展虚拟仿真资源开发等专项培训,协作交流能力达标率达到 85% 以上。
三是引领层培训。选拔一批骨干教师参加人工智能和专业教学融合研修,完成研修后能够带领5 名以上教师提升数字素养,并形成“1+N”辐射效应。
(三)动态评估的闭环管理
建设包含 50 项指标 ( 通用能力 20 项 ) 的测评模型,委托第三方分层开展评估,形成区域师生数字素养画像和区域发展指数。通过定期的测评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师生在数字素养方面的短板和提升空间,为后续的培训和提升提供依据。
五、结语
对于中职专业课教师数字素养分层分类培育体系来说,应该以数据为支撑,实现“分类精准化、分层阶梯化、能力指标化、培训个性化”的闭环落地。四川某试点学校建了此体系,在实践中取得的良好成效,教师数字化教学创新案例数量提高了 47%,学生技能大赛获奖率提升 23% ;未来还需要不断完善、不断优化和动态调整,在发展通用能力的同时要充分发展专业特色的特定能力。
六、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 . 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 知 .2025-07-07.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507/t20250704_1196586.html
[2]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 .2024 年全国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R].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4.
[3] 赵敏,李伟 .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双维度四层级”培养模式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8):45-51.
基金资助:2024 年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资助(项目编号:Z2241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