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竞赛引领下的电子电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王宇超
慈溪职业高级中学
摘要:在智能制造与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电子电工专业作为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领域,其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实践教学侧重于理论验证与基础技能训练,难以满足企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既需掌握电子电路设计、PLC编程等硬技能,又需具备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工业物联网系统集成等软实力。技能竞赛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试金石”,正以其高仿真度、强应用性的特点,成为推动电子电工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的关键力量。
关键词:技能竞赛;电子电工;实践教学
引言:
近年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电路装调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赛项的规则迭代,以及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项目对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考核要求,均释放出明确信号:电子电工专业实践教学必须从“单一技能训练”向“综合技术融合”转型,从“设备操作演练”向“系统创新设计”升级。本文将以技能竞赛为引领,探讨如何重构电子电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产业适应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技能竞赛引领下的电子电工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竞赛资源与教学转化的结构性矛盾
虽然职业技能大赛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大赛资源向日常教学的转化存在显著滞后。例如,部分院校仅将竞赛设备用于备赛,未能系统整合竞赛规程、技术标准及行业动态等资源,导致“赛教脱节”。资源转化工作多集中于竞赛相关课程或专业建设,覆盖学生比例不足30%,且缺乏对区域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例如,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技术赛项的成果转化多服务于少数参赛学生,未能普惠至全体专业学生。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现实困境
传统实训项目多沿用多年前的技术标准,如部分中职院校仍以基础电路焊接、PLC编程为主,未能及时纳入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算法等前沿技术。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部分教师虽具备高学历,但缺乏企业项目实战经验,导致实训指导效果不佳。例如,教师团队在指导学生参与电子设计竞赛时,常因对新技术掌握不足而难以提供有效支持。
(三)技能竞赛的双重影响
参与竞赛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实践动手、团队协作等方面表现突出。例如,某高职院校学生在电子设计竞赛中,通过独立完成选题、方案设计、电路板制作等环节,显著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竞赛获奖学生更受企业青睐,部分知名电子企业优先录用竞赛获奖者,并给予更高的薪资待遇。部分院校将竞赛视为“政绩工程”,过度追求获奖数量,忽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竞赛参与率低,仅少数学生受益,未能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性循环。
二、技能竞赛引领下的电子电工专业实践教学策略
(一)以竞赛标准为锚点,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技能竞赛的引领下,中职院校以“电子电路装调与应用”赛项技术要求为蓝本,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模块化重构,形成“基础电路搭建”“智能传感器应用”“工业机器人编程”三大核心模块。以“智能传感器应用”模块为例,教师将赛项中“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任务融入教学,要求学生利用Arduino开发板完成传感器校准、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及无线传输全流程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根据竞赛评分标准(如数据精度±0.5℃、响应时间≤200ms)优化程序逻辑,并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不同算法的性能差异。通过该模块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I2C/SPI通信协议、ADC转换原理等核心技术,更深刻理解了传感器在工业物联网中的角色——从简单的环境感知到复杂系统的决策依据。模块化课程体系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对硬件开发感兴趣的学生可深耕“基础电路搭建”模块,而倾向数据分析的学生则可聚焦“智能传感器应用”。这种精准培养模式使参赛学生获奖率提升40%,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达85%,其中30%进入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从事设备运维、系统集成等工作,真正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业”的良性循环。
(二)推行“项目制学习+AI工具链”融合教学
在《人工智能应用开发》课程中,某高职院校针对“智能质检系统”赛项需求,引入百度EasyDL低代码平台。教师要求学生上传电子元件焊接图像数据,利用平台自动生成缺陷检测模型。例如,某学生团队通过调整模型参数,将缺陷识别准确率从75%提升至92%,并基于模型部署结果优化生产线质检流程。低代码平台降低了AI技术门槛,学生无需编写底层代码即可完成模型训练,同时理解AI技术如何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三)深化校企协同,共建“双师双能”团队
某技师学院与本地电子制造企业合作,共建“企业导师进课堂”机制。企业工程师每月驻校2天,参与《PLC编程与应用》课程实训指导。例如,在“工业机器人码垛”项目中,企业导师引入企业真实任务(如某饮料生产线码垛效率优化),指导学生使用西门子TIA Portal软件完成PLC程序编写与调试。学生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码垛路径规划、故障诊断等任务,考核标准与企业KPI指标一致。通过企业导师的“传帮带”,学生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某班级学生参与企业顶岗实习时,直接胜任设备维护岗位,企业满意度达95%。
(四)构建“竞赛资源池”,推动教学成果转化
某国家级示范校建立“技能竞赛资源库”,整合近五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电工类赛项的规程、技术文件、优秀案例等资源。例如,针对“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资源库提供“智能家居系统设计”完整案例,包括需求分析、硬件选型、网络架构、安全防护等环节。教师可基于资源库开发校本教材,学生可自主下载学习,甚至参与资源库的共建(如上传个人竞赛作品)。资源库覆盖全校电子电工专业学生,年均访问量超2万人次,推动竞赛资源从“精英化”向“普惠化”转变,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结语:
技能竞赛作为电子电工专业实践教学的“风向标”与“催化剂”,其价值不仅在于选拔精英,更在于推动整个教育生态的范式革新。通过将竞赛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以项目制学习链接前沿技术、以校企协同拓展实践场景、以资源转化赋能教学普惠,中职院校已初步构建起“以赛促能、以能促产”的育人闭环。数据显示,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参赛学生获奖率显著提升,企业顶岗实习满意度突破90%,毕业生在智能装备制造、工业物联网等领域的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覃振豪.中职学校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3,(34):64-65.
[2]曹松银,方宇.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4,(27):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