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分析

作者

薛文豪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710065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了很大进展。先进的节水技术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各省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导致各地农田水利灌溉能效差距较大。尽管国家已经建设了多项水利工程,但仍难以满足各地农田水利灌溉需求,实际灌溉效果并不理想。当前,部分地区农作物产量不稳定,影响了地区农村经济的增长,增加了农民的种植压力。因此,掌握各地水资源实际情况、完善农田灌溉配套管理,是保障各地农业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就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分析,为未来节水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农田水利建设;技术应用

引言

作为我国基础产业,农业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产生影响。随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农田水利工程规模明显扩大,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开展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加大研究力度,实现高效节水灌溉目标。

1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作用

1.1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采用节水灌溉方法,能够有效地利用水资源,降低浪费,高效利用水资源,并推动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利用这种节水方法,能够科学地利用资源,从而提升水利工程的效益。在农田水利工程上利用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减轻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水资源需求,推动资源利用的持久性发展。此外,也有助于维护和优化我国的水质,从而增强水资源的循环效率,确保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环境友好和节能特性。

1.2确保水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纵观各地农田种植活动,发现其对水源的需求最为突出,可见,开展节水技术应用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农业发展,更与农田改良、水力资源的合理应用关系密切。从国家层面来说,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技术的应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在对应政策的领导下实施规划,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工程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而确保水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实践操作维度中,可制订科学的水利灌溉设计方案,这有助于提高水力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产品品质。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技术的应用是大力发展农业的有效手段,在确保水力资源科学利用的同时,能够合理解决施工、应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1.3维护周围生态系统

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减少农业用水总量,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还能够满足戈壁、荒漠地区的灌溉需求,在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同时,避免土地资源闲置,保护周围生态环境。此外,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既不会引发土壤污染,也不会造成水土流失,可以有效保护周围生态系统。

2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2.1地下滴灌技术

地下滴灌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通过将滴灌管道埋设在土壤内部,使水分直接输送到植物根系附近。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减少水分蒸发和径流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地下滴灌系统由一系列管道、滴头和控水设备组成。滴头通过微小的孔隙缓慢释放水分,从而实现均匀、持续的灌溉效果。与传统地面滴灌相比,地下滴灌技术在水分渗透和利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为水直接到达根系区域,减少了水在土壤表层的浪费。地下滴灌技术在减少蒸发损失的同时,还能预防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问题。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项技术显示出强大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水资源在这些地区尤为紧缺,地下滴灌能够显著降低灌溉用水量,缓解水资源压力。另外,地下滴灌技术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因为水分在根区的均匀分布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养分的有效利用。地下滴灌技术在降低灌溉成本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虽然初期安装费用相对较高,但长远来看,其节水效果和减少肥料、农药需求所带来的经济回报是显而易见的。通过精准调控水分供应,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得到了优化,产量和质量也得以提高。因此,地下滴灌技术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节水手段,更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2喷灌技术

喷灌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是农田灌溉中常见的技术之一,具有节水作用,可以有效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从实践应用情况可知,喷灌技术需水量不高,且喷洒水量容易出现波动,间隔漏苗的情况较为突出,会使得农作物生长情况不一致、出现产量减少的现象。喷灌技术喷射范围较大,对于部分需水量不高的作物而言,水分流失量相对较大,进而会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喷灌技术还需要进行改进,尤其是应考虑喷洒范围。

2.3步行式喷灌技术

步行式喷灌技术是将农业机械和喷灌设施有机结合,借助运载喷灌设备,在田间实行移动式喷灌,这一灌溉技术适用于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步行式喷灌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特点,能够有效落实节水灌溉措施。另外,步行式喷灌技术所使用的设备相对简单,使用少量水资源便可以实现灌溉。因此,该技术可以极大地减少成本投入,可以获得较好的灌溉效果。该灌溉技术常用于局部灌溉和农药喷洒。

3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技术应用的改进措施

3.1加强水资源管理

首先,农业工作人员在尚未开展项目工作时,分析灌溉区域的情况,并邀请专业水平较高的工作人员,判断输水管道是否会产生漏水、渗水等情况,确保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定期地分析、检查项目实施情况,保证所用设备处于正常状态,尽可能避免水污染。其次,政府应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水权交易机制,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应鼓励农民合理利用水资源,开展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宣传,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和责任感。最后,推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维护,提高水利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通过建设蓄水池、渠道改造等措施,优化水资源的调配,确保在旱季和雨季都能合理利用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3.2加强农田水利监督工作,建立监督与管理机制

水利工作要不断加强,就需要各级政府重视对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在实际水利工作中,应该建立严格的监督与管理机制,定期对水利工程进行检查,定期组织专家或者专业技术人员对水利工程进行诊断,分析水资源合理利用情况。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不能随意更改。水利工程需要充分利用水资源,在实际操作中要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情况。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需要提高重视程度。

3.3科学选用节水灌溉技术

鉴于每个区域的具体状态都有所差异,所以在进行农田灌溉时,必须根据本区域的土质状况以及气候条件来挑选适宜的节约用水方法,以确保水资源的有效使用。例如,有些地区的产量相对较少,可以采取覆盖式的灌溉技术,从而增强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当土地产量较大时,可以使用压力水泵来进行灌溉。因此,通过有效整合土壤状况和灌溉方法,可以提升灌溉的效率,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在进行农田灌溉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节水灌溉方法。在此基础上,必须考虑到农作物的种植方式,确保其具有高度的可调整性,以确保农作物的全面收益。

结语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已经证明其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技术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如设备成本较高、技术推广难度大等问题。未来应加大对此类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技术研发和推广,并结合具体地区和作物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化、定制化的节水灌溉方案设计。对于农户而言,合理选用适当的节水技术,全面权衡成本与收益,是实现高效农业生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颖苗.现阶段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0):122.

[2]李进.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思考探讨[J].河北农机,2019(01):22.

[3]周庆龄.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19):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