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观察”“表达”“互动”“诵读”

作者

林巧青

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 福建省漳州市 363000

【基金项目】

本文系漳州市2023年度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JKTZ23020)的研究成果之一。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中,通过“观察”“表达”“互动”“诵读”等策略,养成学习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思辨性思维能力,不断提升语言素养。

关键词:思辨性思维  课外阅读

思辨性思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过程,思辨者在这当中积极而有技巧性地认识、运用、分析、归纳并评估外部信息或内部想法,所用方法包括观察,体验,反思,质疑,对比和沟通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指出,应设计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中,通过“观察”“表达”“互动”“诵读”等策略,养成学习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思辨性思维能力。

一、 在“诵读”中丰富语言积累

“诵读”一词出自《三国志·吴志·阚泽传》,指的是读作品时不仅要疾徐有致,声音洪亮,还要耳道口道眼到心道,从诵读中体会作品的节奏感,品味情趣和神韵。古诗意蕴深刻不仅是因为其语言凝炼,言简义丰,更因为她潜藏着那个时代的烙印,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与智慧。[2]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诵读经典篇章,特别是古诗词,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又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每周诵读一篇古诗文,同时,采取奖励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如,评选“十佳诵读之星”;对一个学期背了二十篇以上的学生奖励书籍之类的礼物等。

近年来,《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栏目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仿佛一股清流,不仅获得了口碑与收视率,也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文化需求。教师除了鼓励学生收看这类电视节目之外,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班级诗歌创作大会”等。如,在背完李峤的诗歌“《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创作诗歌,“《风》——飘过菊花开,进园瓜果香。入林万叶飞,进漠尘土扬。”“《风》——吹来风车转,佛过微波起。进园小树摇,入院花儿香。”……一首首充满童趣的小诗,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走进经典篇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发展思辨性思维能力。

二、在“互动”中体验语用乐趣

在课外阅读实践过程中,学生经常与同学、家长或亲戚朋友进行互动交流,不仅能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能从中体验到思辨乐趣。如,教师在班级积极开展学生与家长共读一本书的亲子活动,在互相交流读书感想、一起评价书中的人物和情节等过程中,不但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另外,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与同学、家长或亲戚之间共同编故事,一个人编一段话,合成一个故事,在互动中,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 “演讲盛会”、“器乐演奏会”、“故事会”、“辩论会”、“歌唱会”等,学生之间进行有序地分工,有的当导演,有的当主持人,有的写串台词……在活动中,他们通过自导自演,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断提高,表达自信心也逐渐增强。

引导学生利用和家长外出活动的时机,和家长对对子,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语言文字运用的乐趣。如,笔者班上有一个学生利用春节和家长一起回老家过年的时机,和家长一起对对子。其中,以下几对对子具有浓浓的年味,“玉兔辞冬去,金龙迎春来”、“春雨绵绵挡不住回家路,阳光灿烂阻不了思乡情”、“盼,盼,盼,春晚节目到;等,等,等,美味佳肴来”、“路边数枝梅唤醒途中倦容,夜空几颗星叫起月下村童”。在和家长对对子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根据场景选择字词,并进行加工,思辨性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

三、在“观察”中养成质疑习惯

众所周知,外出旅行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良好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游玩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知识。旅行前,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对景点有所了解,还可以对景点介绍提出一些质疑。如,学生要到福建华安二宜楼参观,从书籍中了解到“二宜楼寓意宜山宜水,宜家宜室,是单元式与通廊式的有机结合,整座楼分为16个单元,一共有244个房间,楼内有壁画226幅,木雕349件,楹联163副,彩绘228幅……”当学生对“壁画”、“ 木雕” 、“楹联”、“ 彩绘”等词语产生疑问时,通过查阅资料便可以理解它们的意思了。在旅行时,要引导学生养成观察、发现、欣赏的好习惯,如,观察建筑物,可以留心颜色、大小、高低、形状等。此外,中高年级的学生外出旅游,还可以引导他们了解景点建筑物的文化历史知识。如,参观土楼时,可以通过景点介绍了解土楼是什么时候建的?是怎样建起来的?当时为什么会建圆形的土楼……此外,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公告栏、报廊等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平台,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仔细观察,不断积累语言文字知识,不断提升思辨性思维能力。

四、在“表达”中提高交际能力

俗话说:“人才不一定有口才,有口才的人一定是人才”。学生在将来走进社会之后,是否具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会影响着他们的成功和失败。除了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之外,学生大部分时间和家长在一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努力提升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如,看完一本书之后,让学生把书的内容复述给家长听,家长根据疑问提问题,再由学生解答。外出旅游时,引导学生当家人的导游,可以提前阅读相关资料,写好导游词。在旅行中,还可以根据景点的景物编故事,如,看到一些形状各异的石头时,可以讲“鲤鱼跳龙门”、“猴子观月”等故事,还可以把石头想象成猴子、乌龟、老虎、大象等动物,编一编这些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这样做,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也得到提升。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利用和家长外出的时机,即时编故事、儿歌、诗歌等,既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强学习语言文字的自信心。如,笔者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在和家长回老家时就编以下了几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咏花》:回家路上山路陡,山洞黑黑幸有灯。忽见眼前花儿开,一片粉红精神来。《山溪戏水 》:今天游泳真正好,我高兴得睡不着。清清溪里小小鱼,小嘴专门啄我脚。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外实践中,通过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不断丰富语言文字积累;通过积极主动的口语表达,提高语言交际能力;通过学习生活中的互动交流,体验语言运用乐趣;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学生思辨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1

[2]王林波.《变换呈现方式  激活古诗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7,12期∶71-73

【作者简介】

林巧青,女(1973,10月-)汉族,福建平和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