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

作者

修金玲

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胜利农场中心学校 内蒙古 通辽 028113

摘要: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音乐教育对乡村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然而,当前乡村小学音乐教学面临诸多困境,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单一等,严重制约了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本文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对策,旨在为改善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推动乡村音乐教育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乡村;小学音乐;现状及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教育界强调必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引起高度重视,而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旨在浅析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提升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一)师资力量薄弱​

乡村小学普遍面临音乐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许多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音乐课程多由语文、数学等主科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往往缺乏系统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难以满足音乐教学的专业需求。例如,在一些偏远乡村小学,一位教师可能需要承担多个年级的音乐教学任务,且自身未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在教授唱歌、乐器演奏等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

(二)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师资和设备的限制,乡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教师教唱、学生跟唱”的传统模式,缺乏创新和互动。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材中的歌曲展开,缺乏对音乐欣赏、创作等方面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乡村小学音乐教学对策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大音乐专业教师招聘力度

教育部门应根据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求,合理规划音乐专业教师的招聘计划,向乡村小学倾斜。通过提高薪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等方式,吸引更多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到乡村小学任教。例如,某县教育局为了缓解乡村小学音乐教师短缺的问题,近年来每年都会招聘一定数量的音乐专业教师,分配到各乡村小学,充实了乡村小学的音乐师资力量。

2.加强在职教师培训

学校应定期组织音乐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专家学者、优秀音乐教师进行授课和指导,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同时,鼓励教师自主学习,通过阅读专业书籍、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人教版音乐教材为例,在培训中可以专门针对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进行讲解,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材。比如,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和音乐作品,教师在培训中可以学习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

(二)改善硬件设施条件​

1.加大经费投入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大对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音乐教学硬件设施。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购买音乐教学设备、建设音乐教室等。同时,可以通过社会捐赠、校企合作等方式,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为乡村小学音乐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例如,某企业向乡村小学捐赠了一批电子琴、音响设备等音乐教学器材,改善了学校的音乐教学条件。

2.合理配置资源

教育部门应根据乡村小学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音乐教学资源。可以建立区域内的音乐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将城市学校闲置的音乐设备调配到乡村小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鼓励学校利用现有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活动,如利用教室空间开展简单的乐器教学、组织音乐兴趣小组等。

(三)转变教学观念​

1.提高学校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将音乐教学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范畴。合理安排音乐课课时,确保音乐课不被主科占用。同时,建立健全音乐教学评价机制,对音乐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评价,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向家长宣传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介绍音乐学习对孩子成长的益处,如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同时,鼓励家长支持孩子参与音乐学习活动,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支持。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

1.结合乡村自然环境,渗透音乐感知

教师在讲解音乐课程时,可紧密结合乡村生活场景与学生日常经验,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为具象的生活体验,构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音乐课堂。乡村拥有城市难以替代的自然生态资源,教师可将鸟鸣、风声、水流等自然声响作为“活教材”,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节奏与旋律。例如,在《小动物的歌》单元中,教学《小乌鸦爱妈妈》时,可组织学生观察乡村常见的乌鸦、麻雀等鸟类的叫声特点,用“模仿鸟鸣”的方式练习音高起伏。例如,让学生模仿乌鸦“啊—啊—”的叫声(低音区)和麻雀“叽叽喳喳”的短音(高音区),直观理解“音的高低”概念。

2.融入乡村民俗文化,活化教材内容

乡村地区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如童谣、山歌、节庆音乐等),教师可将其与教材中的民族音乐板块结合,增强教学内容的在地性。例如,《跳起舞》单元涉及维吾尔族音乐《新疆是个好地方》,在乡村教学中可引入本地汉族或少数民族的劳动号子(如挑水、推车时的呼喊声),对比分析不同地域音乐的节奏特点。例如,让学生用扁担和水桶模拟劳动场景,喊出“嘿呦嘿呦”的节奏,感受二拍子的强弱规律,再与教材中维吾尔族音乐的切分节奏对比,加深对“节奏型”的理解。

三、结语

总而言之,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影响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为了改善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状况,我们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硬件设施条件,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生活化。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有望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涂伟.美育视野下的彝族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路径初探--以马边县高卓营乡西泥沟村小学音乐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4).

[2]王笑容.济南市乡村小学音乐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