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借助资料理解文本

作者

邓倩

重庆市南岸区人民(融侨)小学,重庆 南岸 400060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鲁迅”为例,探讨如何在单元教学中分层落实“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通过解读教材双线结构,梳理单元语文要素的纵向关联,提出“由扶到放”的递进式教学策略:从教师引导资料搜集(如《少年闰土》补充《故乡》背景)、课堂中生发资料需求(如《好的故事》结合创作背景),到学生自主查找整理资料(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预习环节)。结合“交流平台”回顾、主题活动设计及读写关联,构建语文要素落地的系统性路径,旨在帮助学生突破时空隔阂理解鲁迅作品,同时形成“资料辅助阅读”的迁移能力,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解读教材明确要素;绘制图谱构建网络;语文要素落地路径

温儒敏教授在《“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一文中明确说明到:“‘部编本’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因而,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了解编者意图,充分解读教材,并把“语文要素”有机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本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课文为例,浅谈语文要素在单元教学中的落实。

一、解读教材明确要素

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题,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和两篇略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本单元选用一组与其相关的文章,旨在通过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从多角度展现鲁迅的形象,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因为鲁迅的生活年代离我们较远,当时的语言表达也与现在的语言表达有差异,因此,要真正走近鲁迅,唯有把握好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绘制图谱构建网络

本册书中,有两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围绕“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展开。第六单元,“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第八单元,“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纵观整套部编教材,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还有很多,语文园地八的“交流平台”对其他年段学过的方法做了回顾:四年级,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五年级,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不同年段,不同单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各有不同。以往在学习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时,大都基于文章中所呈现的内容,而本单元要借助课文之外的资料来理解文章,那么,“要借助什么样的资料,由谁来呈现资料,在什么时候呈现,呈现资料的目的”等都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教学时,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梳理、构建阅读要素、习作要素的图谱,将知识点、课文前后进行关联,并在头脑中形成语文要素网络。只有这样,才能从更高的视角把握教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本单元的内容。

三、语文要素落地路径

(一)、基于学习经验,重视迁移性学习

在平常的学习中,“查找资料”这一任务涉及较少,学生大都是直接百度打印,并不知如何选择、取舍资料。因此,在学习本单元以前,可以和学生一起复习五年级上册学过的“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方法,唤醒学生对“查找资料”这一方法的记忆——针对不同的文章,选择相应的背景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将以前的学习经验迁移到新的学习当中,在实践中生成新的学习认知。

(二)、立足单元视角,展开递进式教学

在单元课文的学习时,语文要素的落实要做到目标统整、循序渐进。

1、老师提供搜集资料的指向

第一课《少年闰土》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他们长大后变成什么样了?”引导学生阅读老师出示的资料:《故乡》(节选),让学生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将少年和成年的闰土进行对比,从而表达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充小说《故乡》的写作背景和篇章首页关于鲁迅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章及作者的了解。

2、在学习中生发对资料的需要

第二课《好的故事》。首先梳理问题,产生阅读资料的需求;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思考,文中首尾部分都提到了“昏沉的夜”,“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昏沉的夜”和“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想到这里,学生自然想到要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的经历,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课后,学生就很明确要查找哪些资料;其次,出示阅读链接中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课时,学生分享自己查阅的资料后,老师再引导大家看阅读链接中别人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此时,学生能更透彻地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意。

最后,再回扣到语文要素的落实当中,梳理归纳阅读时可以借助的资料类型:关于作者生活经历的资料,关于作者创作背景的资料,别人对这一作品的评论或注释等等。

3、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

第三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先请学生交流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再说说基于问题查找了哪些资料,最后,再交流基于资料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在学生的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补充学生查找得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的资料,比如,补充巴金的《悼鲁迅先生》帮助学生感知周遭的人受到鲁迅深刻的影响,帮助学生读懂不理解的语段。

4、回顾所需资料的类型,作好搜集整理

第四课《有的人》课前,让学生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与鲁迅有关的资料,如,语文园地八中的鲁迅的名言,来读懂这首诗歌;接着借助下表再次回顾阅读时可以借助的资料类型及指向,自主搜集、整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资料,巩固第二课中习得的资料搜集方法。“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在单元课文的学习实践中有序推进,从老师提供搜集资料的建议,到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生发对资料的需要,再到预习时,学生自己根据需要查找资料,最后,自主搜集整理前期查找的资料。学习中,老师由“扶”到“放”,让语文要素逐步落实,帮助学生生成“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语文能力。

(三)、创设实施情境,教学流程活动化

语文要素的落实,教师不仅应贯穿在每篇课文的教学当中,更应基于学生立场,创设活动,帮助学生对语文要素加深其领悟,加强其运用。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举办了“走近鲁迅”的阅读主题活动——“他们眼中的鲁迅”,让学生广泛地搜集资料,通过了解不同的人眼中的鲁迅,丰富自己对他的认识,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他的人物形象和高尚的革命精神。

(四)、关注课后练习,落实有效性教学

课后练习是语文要素存在的其中一个点。在《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两篇文章中,分别有一道课后题的理解就需要借助资料,因此,在引导学生确定查阅资料的内容时,也应充分辐射到课后习题,有效地落实语文要素。

(五)关联阅读习作,着眼读写训练

本单元的写作要素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除了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出人物特点外,也借助场景描写表达了“我”对闰土、作者对伯父的怀念,给我们的习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因此,在内容选择、情感表达以及写作手法方面,前面的课文都有导向性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关联阅读与习作,让学生将课文中的习得迁移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语文要素是部编教材中一条重要的组织线索,它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体现,也有机地把单元中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几方面结合起来,日常教学中,只有真正让语文要素落地,建构好语文知识体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有效地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1】《“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温儒敏

【2】《如何落实统编语文教材中每单元的语文要素》汤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