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三分钟演讲提升小学中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
王甜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万景路小学
摘要:口语表达能力是语言交往的核心能力,是人走向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能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及听说读写能力的锻炼,不能仅停靠在语文课堂这个狭小的舞台,还可以借助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口语表达;课前三分钟;演讲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就进行口语表达和课前演讲的训练,能更好的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口头作文能力,提高演讲能力;融入课文意境,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活跃学生思绪,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课前演讲的作用及意义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最本质的内容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语言运用能力方面,需要充分体现在“写”和“说”上。具体来说,“说”指的就是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流畅地表达出来,演讲就是“说”的一种十分高级的形式。在我国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负担较重,就压缩了学生语言运用的时间,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好课前时间,让学生进行演讲,这样不仅不会占据太多的课内时间,还能够帮助学生补足“说”的短板,并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帮助学生在演讲过程中树立起自信心。课前演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此外,学生通过聆听其同学的演讲也能够受到一定启发,可以总结自己在演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前演讲,提升了学生的胆识,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撰写演讲稿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策略
1.激发演讲兴趣,培养自信心
开展课前演讲,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一项全新尝试,课前演讲,顾名思义,就是在语文课上课之前,请一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三分钟简短的演讲训练,题材不限,形式自由,花费的时间不多,但是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们的说话能力。
活动刚开始可能大部分学生都会比较害羞,认为上台演讲是件很难为情的事情,很难面对台下几十双眼睛的注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有效鼓励,比如教师可以先起一个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自己演讲给学生们讲解一下演讲的技巧、内容,然后找班上平时胆子比较大的同学上台,开始可能话不多,演讲没有主题、没有目的性,三五句话就结束了,语速也比较慢,但是没关系,结束之后教师要带头鼓掌,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对学生给予肯定,还可以准备一些“铅笔”“橡皮”等小礼物作为奖励,并做出适当的评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慢慢地就会有更多的同学喜欢演讲,开始关注演讲,有时教师开课时会忘记课前演讲,学生们就会提醒老师“老师,还有课前演讲呢”,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带动起来了。
2.在演讲中引入单元文本引用和延伸问题
通过在演讲中引入单元文本的引用内容,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适当延伸,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将阅读理解与口头表达相结合,使学生在演讲中更加自觉地使用课文中的语言、情节或思想,既可加深其对单元主题的理解,也可提高演讲的深度和说服力。
以《落花生》所在单元为例。本单元主题是“事物的象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落花生》一文中关于“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核心观点后,便可设置主题为“我心目中的‘落花生’精神”的演讲。要求学生在演讲中必须引用课文中的至少一句话作为论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如讨论生活中哪些人或事体现了类似的精神,或者分享自己曾经从中受到的启发。此外,教师可以在演讲前设计简单的准备活动,例如让学生在课本中标记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在小组讨论中交流对“落花生精神”的理解。演讲后则可以组织班级讨论,看看不同学生是如何结合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的,从而进一步强化其对单元知识点的学习效果。这既可以使学生带着明确的文本依据进入演讲,使内容更加充实,观点更加有力,又可使课前演讲不再只是空泛的表达练习,而是紧扣单元主题的深度学习过程。
3.重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搭建系统的训练体系
教师要根据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目标,进行层次化或者阶梯形式的教学设计,形成系统的口语表达训练体系。首先,要重点关注学生口语表达的习惯和态度,以鼓励的方式为主,增加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其次,在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组织内容的能力。然后,学生在口语表达时要侧重培养倾听应对的能力、安排体态能力等。另外,尽可能多的扩展课堂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比如,教师可以安排组织主题演讲活动、辩论赛等,为学生提供口才表达锻炼的机会,以《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为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经典人物或者历史古人为标杆,让学生了解自己喜欢的人物背景以及有哪些地方触动了他们等问题。让他们搜集相关资料领悟当中人物精神,可以以书面形式写下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演讲。教师可以在其中找到比较优秀且代表意义比较强的在课堂进行扩展补充,促进学生集体学习,也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或者搜集相关视频,电视节目精彩片段,给学生播放观看学习,让学生感知语言巧妙运用精彩之处,充分感受口语交际带来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形式进行模仿,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4.控制时间,适当变通
一般说来,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时间应掌握在三分钟左右,时间过短不足以把问题讲明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说辞难以服众;而时间过长则容易喧宾夺主,影响其它的教学环节。在三分钟的时间内,把一个道理讲清楚,让故事生动起来,让人物鲜明起来,让事理明晰起来,让意蕴丰富起来。时间的限定,给了演讲者公平竞争的机会,让其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主题很好地诠释出来,让听众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如果演讲的主题厚重,关乎国计民生;或是学生意犹未尽,可适当延长时间,让学生探讨、评析。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主导者的作用,巧妙设疑,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学生的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结语
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用时不多,主要以同学们登台演讲为主要形式,内容灵活他们各抒己见,各取所长,集思广益,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和收集资料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师生无论从知识还是到心灵。却受到了极大的熏陶和感染,持之以恒,收益一定颇丰。这既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也提高了语文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谢钱浩.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9).
[2]赵静.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策略[J].读写算,2022(30):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