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女鳟在山区的养殖技术
柳培兰
寿宁县农业农村局 355500
山女鳟是一种原产于日本河流和溪流的鲑科鱼,1996年引进我国。该物种在日本的淡水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文化和经济的重要性受到高度重视。山女鳟鱼体刺少肉多,肉质细嫩鲜美,无肌间刺,可食用部分多,是一种富含高蛋白、高可溶性脂肪和多种维生素的低热值、低胆固醇的优质水产品,被认定为口感最好的鲑科鱼类之一。市场价相当于虹鳟的3~8倍。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
一、在山区山女鳟的鱼池建设
山女鳟是冷水性鱼类,喜欢栖息于清澈、水温较低、溶氧较多、水流量充沛的水域。极限水温为0~20℃,适宜生活水温为10~17℃,最适生长温度16~17℃。低于7℃或高于17℃时,食欲减退,生长减慢,超过 25℃时摄食停止,以后逐渐衰弱而死亡,在22~25℃水温下,生存能力及摄食强度好于虹鳟。对水中溶氧要求高,溶氧低于5mg/L时呼吸频率加快,低于4.3mg/L时出现“浮头”并开始死亡,低于3mg/L为致死点。对盐度的适应性较强。最适水质为:生化需氧量小于 10mg/L,氨氮值低于0.5mg/L,PH6.5~7.5。山女鳟鱼池大多数采用长方形的水泥池建设,内壁平整光滑,稚鱼鱼池面积一般为10~20㎡,水深30~40cm,成鱼鱼池面积一般为50~100㎡,水深50~80cm。进水口和排水口要对称并装置防止逃跑的栅栏设施。池底具有1~2°的坡度,便于排污和水体的交换。
二、山女鳟人工繁殖技术
山女鳟的人工繁殖技术与其他鲑科相似,繁殖时间偏早,在每年的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发生性成熟,性成熟期为2~3龄,属于中小型经济鱼。在山区具体人工繁殖技术如下:
1.种鱼的选择:选择购买2龄成熟的亲鱼,要求亲鱼体型较大、体态优美,体表鲜艳、没有外伤,活动和摄食能力强,生殖孔没有发炎的健康个体,进行单独养殖。当雌鱼腹部膨大、柔软、躯干厚,体色变暗、体表较滑,生殖孔开始突出时就可以开始进行人工采卵了;当雄鱼腹部不突出、较硬、躯干薄,体色发黑,体表较粗糙时就可以进行人工采精了。在人工采卵、采精前的1天停止喂食,以免采卵、采精时将粪便带到盆中。
2.人工授精:采用腹部挤压法进行采卵、采精,挑选轻压有精液流出且精液浓稠有活力的雄性亲鱼个体;挑选轻压有透明偏黄且个体均匀无死卵、白卵的雌性亲鱼个体。先轻压生殖孔上部,将尿液挤出,用干净的毛巾擦掉鱼体表面的水分,动作轻快地将卵采集在镂空的盘子中,用生理盐水冲洗。然后进行干导法人工授精,将鱼卵倒入盆中,按雄鱼:雌鱼约1:4的比例挤入精液,在过程中避免亲鱼受伤,接着用干净的羽毛顺时针搅拌1分钟,使精卵充分接触,随后倒入清水静置3分钟,用清水漂洗干净,倒入干净的孵化桶中孵化。
3.孵化桶孵化:孵化时需要良好的水质且水温在1~13℃,在孵化桶中大约需要孵化200积温,达到发眼卵初期。期间每隔5天用福尔马林消毒一次,预防水霉病的发生。
4.流水槽孵化:发眼卵经200积温后,将孵化桶中的卵倒入流水槽中,将未发眼的卵和死卵挑选出来,剩余的卵在流水槽中继续孵化。经过270~300积温时,发眼卵开始破膜。再经过270-300积温,鱼苗开始平游并开始摄食,这时将稚鱼转移到池塘里进行养殖。
三、山女鳟饵料投喂
当稚鱼开始平游时,即可投喂鲑鱼食用的专用开口饲料,每三个小时投喂一次,将饲料均匀地平撒在水面上,日投喂量相当于稚鱼体重的8%。为了防止疾病和抢食,需要调整养殖密度,当稚鱼长到1.0g左右的规格时,将它们分到其他池里,并增加投喂量,减少投喂次数,平均一天投喂三次,日投喂量相当于稚鱼体重的6%。在养殖期间,要进行2~3次的筛选,根据规格调整养殖密度,增加投喂量,当养殖到100~200g的成鱼时即可出售。
四、山女鳟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1.常见的病害
山女鳟抗病能力比虹鳟的抗病能力强,它一般不感染病毒性疾病。引进我国的山女鳟目前只发现了由寄生生物引起的三代虫病和细菌引起的细菌性鳃病、疖疮病。
(1)三代虫病:是由三代虫寄生在鱼体表面、鳃部、鳍条等部位引起的疾病,容易发生死亡。容易发生此病的是1~3g的稚鱼,其发病表现是摄食能力差,活动能力弱,体形瘦弱且表皮呈灰白色,鳃部和体表有较多的黏液。
(2)细菌性鳃病:是由黏球菌属引起的发生在鳃部的疾病。养殖密度越大,越容易发生该病。发生此病的鱼表现为鱼体变黑,鳃丝充血并逐渐腐烂,鳃盖向外打开,食欲下降,游泳缓慢,病鱼主要集中在排水口附近。
(3)疖疮病:是一种细菌性疾病,由杀鲑气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初期不易发现。发生此病的鱼表现为食欲下降、鱼体发黑、鱼鳍基部充血、皮肤溃烂。最主要的特征是肾脏的后方离开体壁是肿胀的。
2.防治方法
在山区的养殖要利用微水流进行水体更换,确保有良好的水质和充足的水源。养殖场要严格把关好成熟的山女鳟亲鱼鱼体的来源,在进塘前要严格做好鱼塘消毒工作,提前把增氧机打开备用,将水质进行调控。养殖户每天定时巡塘,保持鱼塘清洁,定期使用芽孢杆菌、酵母菌等微生态制剂改善水质,增强鱼体营养吸收,以提高免疫力,在源头上制止病害的发生。同时观察鱼群的摄食及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对症下药,病害早发现早治疗。适当的水质、喂养和疾病预防的管理对于确保鱼体的健康和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