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中小思政教育衔接问题与对策分析

作者

伍宁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重庆 400036

摘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衔接是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分析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衔接的阶段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特点,指出其在目标衔接不畅、内容衔接不足和方法衔接不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课程设置和创新教学方法等优化对策。研究表明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体系,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目标衔接;顶层设计

引言

本文从特点、问题和对策三个维度对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衔接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分析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衔接具有阶段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特点,但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仍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课程设置和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构建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提升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一、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衔接的特点

(一)阶段性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衔接的阶段性特点体现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心理发展和社会经验的逐步提升,呈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递进性。小学思政教育以启蒙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中学阶段则侧重于价值观的塑造和基本政治素养的养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则强调理论深度和实践能力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这种阶段性特征要求思政教育在不同学段之间既要有明确的层次划分,又要保持内在的逻辑连贯性,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逐步深化和教育内容的有效衔接[1]。

(二)连续性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衔接的连续性特点强调各学段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自然过渡,确保教育过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连续性体现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纵向衔接上,要求各学段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注重与前一学段的承接和对后一学段的铺垫。连续性还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师队伍的协同上,要求建立跨学段的教研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育经验的交流与传承。

(三)整体性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衔接的整体性特点强调将各学段思政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注重系统规划和协同推进。整体性体现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资源的统筹协调上,要求打破学段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整体性还体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育人上,要求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形成教育合力。

二、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衔接不畅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衔接在目标层面存在不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各学段教育目标缺乏系统规划和有效衔接,导致目标重复、断层或脱节。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的思政教育目标往往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清晰的层次递进关系。小学阶段偏重道德情感培养,中学阶段强调价值观塑造,大学阶段则注重理论深度和实践能力,但三者之间缺乏明确的衔接机制,导致教育目标在实际落实中出现重复或跳跃现象。

(二) 内容衔接不足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衔接在内容层面存在衔接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各学段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导致内容重复、交叉或割裂。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的思政教育内容往往各自独立设计,未能形成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框架的同时,部分内容设计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

(三)方法衔接不当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衔接在方法层面存在衔接不当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各学段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未能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有效调整。小学阶段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而中学和大学阶段则逐渐转向理论灌输和抽象思维训练,但这一转变过程中缺乏平滑过渡,导致学生难以适应。部分学段教学方法单一,过度依赖课堂讲授,忽视实践体验和互动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同学段教师之间缺乏教学方法上的交流与协作,导致教育方法在衔接上出现断层或脱节[2]。

三、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衔接的优化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

优化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衔接的首要对策是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制定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明确各学段思政教育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确保目标之间的层次性和连贯性。小学阶段应注重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学阶段侧重价值观塑造和政治素养的养成,大学阶段则强调理论深度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三者之间形成循序渐进的目标链条。建立目标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规律及时优化目标设定。

(二)优化课程设置

优化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衔接的关键对策是优化课程设置,统筹规划各学段思政课程的内容框架,避免重复和断层,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小学阶段应以生活化、情境化的内容为主,注重道德启蒙和情感培养。中学阶段应加强价值观教育和政治常识的普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大学阶段则应深化理论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建立跨学段的内容衔接机制,确保各学段内容之间的逻辑连贯性和层次递进性[2]。

(三)创新教学方法

优化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衔接的重要对策是创新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和自然过渡。小学阶段应注重直观教学和情境体验,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阶段应加强互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价值判断。大学阶段则应注重研讨式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建立跨学段的教学方法交流机制,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共享和协作创新。

总结

本文从特点、问题和对策三个维度对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衔接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衔接具有阶段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特点,但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仍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课程设置和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构建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提升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思政教育衔接的实践路径,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慕雨雯,慕长岭.大中小学校思政课堂中法治教育一体化问题研究[J].时代人物, 2024(19):191-194.

[2] 张昱.上海红色资源融入中小学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东南文化, 2023(5):19-26.

[3] 刘舒钰,王欣怡,朱以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的育人困境与优化路径——以红色资源运用为例[J].文教资料, 2023(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