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教学中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应用
何红亮
武汉纺织大学体育部 湖北武汉,430070
何红亮,1980年4月出生,男,汉族,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武术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持续提高传统文化重视度,武术教育逐步发展,跨学科视野也为武术教学创新与发展提供新契机。武术教师应把握机会,注重跨学科整合在武术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武术教学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多元化学习路径。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跨学科知识;整合;应用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单一武术教学模式已逐渐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为提升武术教学质量、效果,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应用成为当前武术教育重要趋势。跨学科整合不仅能丰富武术内涵,还能为武术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更强的实践支持。
一、高校武术教学中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武术教学科学性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应用能提升武术教学科学性,使武术教学更科学化、系统化,满足学生在体能、技能、健康、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如在武术教学中,整合运动生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更科学地设计训练课程,合理安排训练强度与休息时间,避免过度训练或运动伤害。而跨学科整合运动心理学能促使武术教师设计更科学的心理训练方案,教授学生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在比赛中保持冷静、如何克服恐惧、压力,从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在武术实践中的表现。此外,武术训练中,学生常面临关节、肌肉等部位伤害,如何在训练中避免伤病,如何正确恢复身体,成为了武术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跨学科整合运动医学知识,教师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热身、拉伸技巧,避免因不当训练导致的运动损伤。
(二)有利于推动武术教育创新发展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应用不仅提高了教学科学性,还为推动武术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多维度支持。跨学科整合使传统武术教学方法得到创新,教师将不同学科知识应用于武术教学中,可探索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整合信息技术,借助动作捕捉技术、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创设更高效、生动的武术学习环境,促使教学更具互动性、趣味性。武术教育跨学科整合为武术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提供契机,如引入文化学与哲学,可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武术文化内涵及其中的哲学思想,不仅停留在武术技巧、体能训练上,而是将其视为文化艺术实践,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武术,提升武术文化价值、精神内涵。
(三)有利于增强武术教学实际应用性
跨学科整合知识将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等学科理论与武术教学相结合,能显著提高武术教学科学性、训练效果。不同学生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不同体能水平、学习进度、心理特点,而跨学科整合知识,可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实际应用性,如运动营养学可为学生提供饮食指导,确保学生在训练期间获得充足的营养支持,提升训练效果、身体恢复能力。因而教师根据不同学生体质、训练需求,设计合理的营养方案,有助于提高武术学习实际效果。
二、高校武术教学中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应用措施
(一)跨学科整合运动生理学知识
运动生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结合学生生理特点、运动能力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不同学生体力、耐力、力量、柔韧性等存在差异,个性化训练方案能使各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最大化提升各类素质。教师可根据学生肌肉力量、运动能力等,设计适合的力量训练计划,确保学生逐步增加负荷,同时避免过度训练带来损伤,并结合运动生理学原理,帮助学生平衡长跑、游泳等有氧及举重、短跑等无氧训练,进而提高学生心肺功能、肌肉耐力等综合素质。运动生理学强调恢复的重要性,教师可依照学生训练强度、疲劳状况,安排适当的休息、恢复时间,防止过度训练导致的身体伤害或疲劳积累。运动生理学为武术训练提供了提高运动表现的理论支持,教师监测、分析学生生理反应,可调整训练方式,促进提升学生运动表现。如教师应了解不同能量系统在武术动作中的作用,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最大化学生在训练中的能量利用效率,在高强度间歇训练中,引导学生提高无氧耐力、爆发力。此外,运动生理学研究揭示了不同肌肉群的作用与协调机制。教师需分析细致动作,促使学生优化肌肉协同工作,减少能量浪费,提升动作效率。
(二)跨学科整合运动生物力学知识
生物力学能揭示武术动作中的力学传递路径,如拳击、踢腿等动作中力的产生、传递、释放。教师结合此知识分析力的分布,可帮助学生改善发力方式,使动作更高效、精准,如结合力学分析了解如何用髋部、肩膀、腰部等部位产生更大的力量,从而使动作更迅猛有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考虑学生身高、体重、关节活动范围等个体差异,跨学科整合运动生物力学知识,针对性地调整学生训练动作,对于关节活动度较小的学生,调整其动作幅度,避免过度拉伸关节,减少伤害风险,并帮助分析各学生在执行某些特定武术动作时的姿势、动作轨迹,依据其身体结构,优化动作执行,如腿部柔韧性差的学生在做高踢动作时,教师可参考生物力学,调整其踢腿角度、发力方式,减轻膝关节压力。跨学科应用生物力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肌肉紧张、运动阻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连环拳、太极推手等动作流畅性,保证动作在保持力最优化传递的同时,用力顺畅,而不是出现费力的情况。
(三)跨学科整合艺术与文化学科
高校武术教学中整合艺术与文化学科,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武术文化背景,参与武术的历史传承。教师可跨学科整合武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如太极拳的哲学基础源于道家思想中的阴阳平衡与柔弱胜刚强的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解哲学理念,促使学生理解武术动作中的“刚柔并济”、动态平衡等原则,使他们不仅关注身体技巧,也能领悟到深层的哲学思想。武术动作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备极高的艺术性。教师跨学科整合艺术与文化学科,可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表达武术动作中的美感、韵律、情感。教师可引入艺术学科中的表现形式、节奏感、形态美学,与武术动作技巧相结合,引导学生注重动作的优雅与韵律,提升武术动作的美学价值,如教学太极拳等动作时,注重其流畅的线条、呼吸的配合、动作的节奏,使其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整合文化学科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普及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强调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分享武术的精神内涵、文化象征、礼仪规范等,增强学生对武术该文化遗产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应用为高校武术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与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推动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探索更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武术教学质量。高校也应为教师提供更多跨学科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学科领域间的合作与创新,以此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国武术文化,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露豪,拜宇. 新时代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J]. 武术研究, 2025, 10 (02): 90-92.
[2]甄子文,顾文芹. 高校武术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J]. 体育风尚, 2024, (11): 120-122.
[3]宋友飞. 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J]. 武当, 2023, (06): 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