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中几首禅意词探微
王玉洁
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550000
作者简介:
王玉洁(1980—),女,汉族,贵州省贵阳市人,职务: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专职教师,职称:副教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作为晚唐五代词人之作的词选集,《花间集》以用艳丽的词句、光采的色调描写女性的美态,表达绮糜的情思著称,但也有少部分词作非但摆脱了这种浓艳浮华的风气,且表现出清新的格调和深刻的情意,细细品读更兼具禅意的芬芳和隽永的意味。本文通过解读几首花间“禅词”,探讨其成因与意义等,以便为进一步研究花间禅意词对唐代禅诗风格的继承,以及对宋代禅意词的开创等提供借鉴。
关键词:花间词; 禅意; 无常; 人生
《花间集》是中国古代词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词集,由五代后蜀赵崇祚编纂,收录了晚唐五代时期十八位词人的作品。花间词以婉约柔美、绮罗香艳的风格著称,多描写男女爱情、女性生活和离别相思等主题,故以“花间”命名,意为“在花丛中唱的歌”。然而,除了这些常见的题材外,花间词中也有少部分作品蕴含着禅意,这些词作通过对自然、人生以及情感的深刻感悟,营造出一种超尘脱俗、宁静致远的空灵意境,体现了词人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
二、花间词中的禅意表现
(一)以自然景象寓意禅理
花间词中常常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来寓意禅理,展现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意境。例如,欧阳炯的《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这首词通过对金陵秋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词中“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一句,以流水的流逝象征历史的变迁,寓意着世间万物的无常和虚幻。而“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则以明月为意象,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永恒,蕴含着禅宗的空灵之美。全词以晚日、落霞、江水等自然景观为背景,感慨六代繁华如烟云般消逝,唯明月永恒、宇宙永恒。词中流露出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对繁华易逝的感慨,体现了一种对人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有一种禅意中的空寂和对世事无常的洞察。又如鹿虔扆的《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此词通过描写荒苑、绮窗、烟月、藕花等景象,营造出一种空灵、孤寂的意境,表达了对亡国之痛的感慨。而“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则以月的永恒与人的短暂形成对比,寓意着世间万物的无常和虚幻。这种对人生孤独和寂寞的感悟,与禅宗的“空”“无”观念相契合,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禅意,仿佛能感受到万物皆有灵,皆在见证着世间的无常。
再如温庭筠的《更漏子》上阙:“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此词通过对清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时光流转的无奈。星斗稀疏,钟鼓声歇,残月西斜,满庭落花,这些景象都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凋零,隐含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此外,皇甫松《摘得新》一词中“繁红一夜经风雨,是空枝”,通过描写繁花一夜之间被风雨吹落,只剩下空枝,隐喻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花开花落本是自然规律,但在这里却引发了对人生易逝的感慨。以上词作虽然在主题上并非直接以“无常”为核心,但通过对自然景象、历史变迁、人生离别的描写,隐含了对生命无常与自然永恒的观照,展现了花间词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与深邃的哲思。
(二)以对梦境的回顾或对当下的体验表达禅意
梦境是花间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许多词人通过梦境来表达对人生、情感的感悟,其中也不乏蕴含禅意的作品。例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其六》:“翠翘金缕双鸂鵣,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这首词中,女子在梦中回忆与情人的离别,醒来后发现“玉关音信稀”,表现出一种对人生无常和情感虚幻的感慨。词中的“青琐对芳菲”一句,以芳菲的凋零象征美好事物的易逝,而“玉关音信稀”则暗示了人生中无奈与孤独的本质,这种对人生虚无的感悟与禅宗的“空”“无”观念不谋而合。又如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全词以短短二十几个字勾勒出一幅江南夜景图,充满了梦幻之美。细雨、夜船、笛声、人语等意象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禅境。这种意境不仅展现了江南的自然风光,也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结尾“人语驿边桥”一句,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充满当下体悟真实与虚幻的禅意。
再如韦庄的《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这首词通过主人劝酒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人生无常、享受当下的感慨。词中“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表达了主人希望客人尽情享受当下,不要被对未来的忧虑所困扰之意。而“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则进一步强调时光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最后“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更是流露出一种安住在当下,享受于当下的旷达。词中虽未直接描写梦境,但通过“劝君今夜须沉醉”等句,暗示了词人希望人们放下对未来的忧虑,珍惜当下,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仿佛在梦中也能感受到这种欢乐,这未尝不是诗人通过禅悟所展现的人生智慧。
二、花间词中禅意的成因
首先是时代背景的影响。晚唐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阶层对现实感到失望,生起幻灭和无奈之感,纷纷寻求精神上的慰藉。禅宗作为一种从初盛唐时期便兴起的哲学思潮,强调了知世事的无常与当下的觉悟,从而达致心灵的宁静与超脱,这无疑为文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因此部分花间词人在作品中融入了禅意,通过抒写宇宙的永恒与生命的无常,表达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其次,文人阶层的审美追求也是禅意词的形成原因。花间词人多为文人雅士,他们注重对美的追求和对情感的细腻表达,将禅宗的空灵静谧之美与花间词的婉约柔美风格相融合,能拓展词的表现力和审美意境,因此在创作中自然会融入禅意。再次,佛家文化的传播也是禅意词的成因。佛家思想在晚唐五代时期广泛传播,许多文人与僧侣交往密切,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的当下观和无常观深入人心。因此,禅意在花间词中的出现,也是佛家文化广泛传播的结果。
三、花间词中融入禅意的意义
禅意的融入,使花间词不仅局限于描写男女爱情、女性美态和离愁别恨等题材,还增加了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丰富了花间词的艺术内涵,也提升了花间词的艺术境界。如欧阳炯的《江城子》通过对金陵秋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意境更加空灵、静谧;温庭筠的《菩萨蛮·其六》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虚幻的感悟,使作品具有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禅意;韦庄的《菩萨蛮》更是直接倡导世人当具有安住于当下的生活智慧。花间词中禅意的融入,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紧随其后的宋词中便有许多作品也融入了禅意,可谓打破了以往文学作品只是以禅入诗的局限,为后世禅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花间词中部分作品蕴含着禅意,通过对自然、人生、情感的深刻感悟,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宁静致远的意境。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花间词的艺术内涵,提升了花间词的艺术境界,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花间词中的禅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振铎.人间词话与人间词[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
[2] 于翠玲注. 花间集·尊前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8.
[3] 高锋. 花间词研究[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