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交路机车周转效率问题的探究
陈郭涛
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公司调度所 山西太原 030001
摘要: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长交路机车运用模式因其诸多优势逐渐成为主流。然而,在实际运营中,长交路机车的周转效率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影响了铁路运输整体效能。本文深入分析长交路机车周转效率相关问题,探究影响因素,并提出一系列提升周转效率的策略,旨在为铁路运输优化机车运用、提高运输效率提供参考。
一、引言
铁路运输在现代物流和客运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不断提升运输效率是铁路行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长交路机车运用模式是指机车在较长的线路区段上担当运输任务,减少中途换挂作业。这种模式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机车运用率,理论上有助于提升铁路运输的整体效率。但在实际操作中,长交路机车周转效率并不尽如人意,对其深入研究并找出解决方案,对铁路运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长交路机车周转效率现状
长交路机车运用模式在我国铁路运输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以一些繁忙干线为例,长交路机车承担了大量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的牵引任务。然而,当前长交路机车的周转效率面临诸多挑战。在部分线路上,机车完成一次周转所需时间较长,导致机车利用率未能达到预期水平。例如,一些长交路货物列车的机车,从出发到完成折返回到初始机务段,中间耗费时间超出计划,影响了后续运输任务的及时开展。同时,在客运方面,长交路旅客列车机车的周转效率也会影响列车的开行频次和准点率。
三、影响长交路机车周转效率的因素
(一)运输组织因素
.列车运行计划不合理:在铁路运输中,列车运行计划是指挥列车运行的核心。如果运行计划安排不科学,例如列车在各站点的停靠时间过长、不同列车之间的间隔不合理等,会导致长交路机车在运行过程中频繁等待,浪费大量时间,进而降低周转效率。例如,某些货物列车在中间站进行装卸作业时,由于作业流程繁琐且缺乏合理规划,导致机车等待时间长达数小时,严重影响了后续的周转。
.车站作业效率低下:车站是列车进行技术作业、会让、越行等操作的重要场所。长交路机车在车站的作业包括摘挂机车、更换乘务员、上水、加油等。若车站作业组织混乱,各项作业不能高效衔接,就会延长机车在车站的停留时间。比如,一些车站的作业设备老化,上水速度慢,导致机车加水时间过长,影响了机车的整体周转。
(二)机务设施因素
.机务段布局不完善:机务段是机车进行整备、检修和停放的基地。长交路机车运用模式下,若机务段布局不合理,例如距离运输繁忙线路过远,机车在进出机务段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非运输生产的走行上,这无疑会降低机车的周转效率。此外,机务段内部的整备流程繁琐、检修能力不足等问题,也会延长机车在机务段的停留时间,影响其快速投入下一次运输任务。
.折返段设备落后:折返段是长交路机车在中途进行简单整备和折返作业的地点。部分折返段的设备陈旧,无法满足长交路机车快速整备的需求。例如,一些折返段的机车清洗设备效率低下,清洗一台机车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而清洗作业又是机车折返前的必要环节,这就严重制约了机车的周转速度。
(三)人员因素
.机车乘务员配备不合理:长交路机车运行距离长、时间久,对机车乘务员的体力和精力要求较高。如果乘务员配备数量不足或者排班不合理,会导致乘务员过度疲劳,影响工作效率。例如,在一些长交路客运列车上,由于乘务员数量有限,连续值乘时间过长,在运行途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为了确保安全,不得不降低列车运行速度或者增加停靠时间进行必要的休息,从而降低了机车的周转效率。
.各部门人员协作不畅:铁路运输涉及多个部门,包括机务、车务、调度等。在长交路机车运用过程中,各部门人员之间若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会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工作衔接不顺畅。比如,车务部门在安排列车到发时,未充分考虑机务部门机车的整备进度和乘务员的工作状态,导致机车无法按时投入运行,进而影响周转效率。
四、提升长交路机车周转效率的策略
(一)优化运输组织
.科学编制列车运行计划: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先进的运输计划模型,综合考虑客货运需求、线路条件、机车性能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列车运行计划。精确计算列车在各站点的停靠时间,合理安排列车之间的间隔,减少机车等待时间。例如,对于货物列车,可以根据货物装卸量和装卸设备效率,精准确定在中间站的停留时间,避免不必要的延误。同时,运用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际运输情况及时对列车运行计划进行优化。
.提高车站作业效率:对车站作业流程进行优化重组,采用先进的作业组织方法,如平行作业、流水作业等。升级车站作业设备,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缩短机车在车站的各项作业时间。例如,安装高效的机车加水设备、快速的机车摘挂装置等。加强车站作业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操作熟练度,确保各项作业高效有序进行。
(二)完善机务设施
.合理布局机务段和折返段:根据铁路运输网络的发展规划和长交路机车运用的实际需求,重新规划机务段和折返段的布局。在运输繁忙的线路附近合理增设机务段或折返段,缩短机车进出段的走行距离和时间。同时,优化机务段和折返段内部的功能分区,简化整备和检修流程,提高作业效率。例如,采用模块化的整备流程设计,使机车的各项整备作业能够并行开展,减少整体整备时间。
.升级机务设施设备:加大对机务设施设备的投入,对机务段和折返段的老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引入先进的机车清洗设备、快速检修设备等,提高机车整备和检修的效率。例如,采用自动化的机车清洗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机车的全面清洗,满足长交路机车快速折返的需求。同时,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保养制度,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三)加强人员管理与协作
.优化机车乘务员配置与排班:根据长交路机车运行的特点,科学合理地配置机车乘务员数量。采用轮乘制等灵活的乘务制度,结合乘务员的工作强度和休息需求,制定合理的排班计划。例如,利用信息化系统实时监测乘务员的工作时间和疲劳状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排班,确保乘务员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强化部门间人员协作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的协调沟通机制,成立由机务、车务、调度等部门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共同商讨解决长交路机车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的实时互通,确保工作衔接顺畅。例如,车务部门在安排列车到发计划时,及时与机务部门沟通机车整备和乘务员情况,机务部门根据列车运行计划提前做好机车和人员准备,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五、结论
长交路机车周转效率的提升对于铁路运输的高效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运输组织、机务设施和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深入分析,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提升策略。优化运输组织能够从源头上减少机车等待时间,完善机务设施为机车快速周转提供硬件保障,加强人员管理与协作则能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在未来的铁路运输发展中,持续关注和改进长交路机车周转效率问题,不断探索创新,将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长交路机车运用模式的优势,推动铁路运输事业迈向更高水平,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