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心理健康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困境及辅导员干预措施

作者

徐蓁蓁

黄淮学院 463000 河南省驻马店市

摘要:在心理健康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教育模式单一、辅导员精力有限、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融合不足等问题。分析了当前思政教育的现状与困境,探讨了辅导员的干预策略,提出了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和完善协同机制的路径。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案例分析、社会互动等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同时,强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格局,为培养健康心理和坚定信念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展望未来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员;干预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思政教育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性愈发显著。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关键课题。一方面,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和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与方法,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干预作用,并构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学生能够接触到更为广泛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这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多元的视角。然而,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碎片化也给思政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部分学生在海量信息中难以辨别是非,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从而对主流价值观产生动摇。在教育模式方面,传统的思政教育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方法相对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较低。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脱节现象也较为明显。部分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键力量,面临多重困境。工作任务繁重,涵盖思政教育、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导致其在思政教育上精力有限。部分辅导员专业背景和教育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高校思政教育协同机制不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效果不佳,家庭参与度低,高校与社会互动不足,难以形成育人合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不足,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分离式教育模式影响思政教育深度和广度,难以满足学生心理健康需求。

二、辅导员干预的策略与实践

在教育理念上,辅导员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其个性发展。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使思政教育能够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辅导员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思政教育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提升其心理调适能力。在教育方法上,辅导员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手段,突破传统课堂讲授的局限。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推送思政教育内容,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关注,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开展主题班会、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互动交流和实践体验,深化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在教育内容上,辅导员需注重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思政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案例分析、心理测试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思政理论的同时,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另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在面对心理压力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增强心理韧性。在教育机制上,辅导员应加强与学校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与思政课教师、心理咨询师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动态。同时,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反馈学生情况,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确保教育工作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三、思政教育优化的路径与展望

在心理健康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优化需要从多维度入手,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体系,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需求。在教育理念方面,应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支撑,注重从心理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思政教育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其差异性,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提升思政教育效果,需从教育内容、方法和机制三方面入手。

在内容上,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涵盖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等主题,结合社会热点与学生实际生活,引入案例分析,增强教育的时代感与认同感。在方法上,创新线上线下结合模式,线上利用虚拟仿真教学、在线课程提供丰富资源,线下通过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邀请行业专家、优秀校友分享经验,拓宽学生视野。在机制上,高校需完善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动态监测教育效果,调整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合作,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格局,全方位支持学生成长。

结语

在心理健康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优化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通过深入分析现状与挑战,探索辅导员的有效干预策略,并从理念、内容、方法和机制等方面优化思政教育路径,能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技术手段的持续创新以及协同育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将更加精准地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诉求,助力其成长为具有健康心理和高尚品德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刘晓明.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J]. 高等教育研究,2021,42(3):56-60.

[2] 李思远. 心理健康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5):78-83.

[3] 王静.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J]. 高等教育探索,2023,45(2):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