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No.5的创作风格及演奏分析

作者

荣书慧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

摘 要:拉赫玛尼诺夫是浪漫主义晚期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横跨了作曲,钢琴与指挥这三大领域,其代表作之多,音乐创作体裁极为丰富。其中为钢琴所创作的练习曲《音画练习曲》是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已经不单单是用作提升钢琴技术的练习曲,更是加入了感人动听的旋律线条,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了其中。这种带有俄罗斯风情的新颖的创作形式也是吸引着世人,受到了世人推崇。本文将以《音画练习曲》Op.33-No.5为例进行研究分析,文章第一部分对拉赫玛尼诺夫和练习曲体裁进行概括陈述;第二部分从创作背景,曲式等几方面来对创作风格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从力度,节拍,速度,旋律线条,音色等方面来对演奏技法上进行具体的讲解分析。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练习曲;创作风格;演奏技法

一、拉赫玛尼诺夫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sergeyVasilyevich Rachmaninoff,1873-1943)是处在19世纪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正在向现代主义音乐转折过度时期的一位坚守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俄罗斯音乐家。他在音乐中担任了多种角色,不仅是一位作曲家更是钢琴演奏家和指挥家。拉赫的演奏水平高超,因此他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中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有许多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早期音乐创作(1891-1900):这一时期的生活环境是相对放松愉快的,尽管这时的音乐创作并不是十分的完美却也是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和独特的个人魅力。不幸的是,在几年后便受到了一次较为严重的打击;中期音乐创作(1900-1917):在经过调整与内心的沉淀后,这时期的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出现了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而这时俄国社会也正处于动荡不安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极具民族性与抒情性。后期音乐创作(1917-1943):他在面对社会动荡的形式不得不远走他乡,生活的压力与离开家乡悲痛的心情导致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但是每部作品都是富有深厚的思想之情和孤独伤感之情。

二、《音画练习曲》Op.33-No.5

(一)创作背景

在1911年,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了《音画练习曲》Op.33,这时处于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的中期,在经历过早期的一次打击后,中期的创作风格变得更加稳重成熟,达到了创作的巅峰。这时也正处于现代派音乐的萌芽时期,在和声,织体,曲式等方面会有一些特征的体现。

拉赫玛尼诺夫当时正与妻女在一个庄园里度假休息,在充满着温馨放松的环境里看着玩耍的女儿,让他灵感涌现,在惬意放松的环境里,让他的思绪也飘到了自己童年的画面,脑海里传来了教堂的钟声,拉赫玛尼诺夫用音乐将画面描述下来创作了《音画练习曲》。

(二)曲式分析

作品Op.33-No.5,d小调,单三部曲式结构,中速的进行。整体规模不大但是节奏分明,结构精巧,旋律轻快动听。从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中我们得知他偏爱于使用一种特使的旋律“钟声”,所以在这首练习曲中我们可以多次听到类似钟声的旋律出现,如开头的引子部分,中间第二十三小节,结尾第六十至六十三小节。“钟声”贯穿了整首曲子并且做了首尾呼应,由弱到强再到弱,钟声像是从远方微弱的声音逐渐变得清晰而后又消散离去。拉赫玛尼诺夫用引子展开全曲,引出听众的好奇心,营造了气氛,进一步引出主题动机。

整曲是由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双音跳到为动机向下发展的,成为了主题旋律。这种主题旋律的音乐形式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特点,是他最爱使用的主题旋律之一,人们称之为“死亡主题”。这种旋律通常是以下二度进行和围绕某一点进行反复徘徊的“向心式旋法”来表现的。

“死亡主题”顾名思义可以听旋律是带着悲痛,惋惜和犹豫不定的心境在其中的,它作为整曲的主题旋律在其后的音乐发展中反复多次的出现,由此可以判定整曲的音乐感情基调是更偏向于忧伤的,不明朗的。但是在这首曲子中加入跳音的使用让整体的音响效果听起来是十分有张力的,不像是单纯的描写悲伤,表面的犹豫不定的徘徊感和忧伤更像在进行思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期盼。

三、《音画练习曲》Op.33-No.5的演奏技法

(一)不同节奏型与节拍的变化运用

在这首练习曲中,两个十六分音符,前八后十六节奏型和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组成了“死亡主题”旋律就会让音乐听起来有些忧郁,凄凉。左手部分是八度的跳进,左右手形成呼应,使得旋律富有动律。这就是用不同的节奏型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也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中的特殊符号。

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中也是喜欢不断地改变节拍,在这首练习曲中总共出现了三种节拍,2/4,3/4,4/4。利用不同节拍的规律来处理节奏,让每个部分的层次更加分明,这样也是大大增加了演奏的难度。在节拍转换的时候会有重音的变化,因此演奏者要对每次的转换清晰明了,能够将不同节拍的音韵弹奏出来,表现出丰富的音响效果,避免使得音乐“从一而终”听不出变化。

(二)隐形的旋律

在这首练习曲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和声层次非常的丰富,多声部的音乐演奏出来的效果是最为饱满立体的,让听众有很好的画面感,产生共鸣,更好的感受到作曲家想表现出来的音乐内涵。在曲子中除了主题旋律与右手的旋律声部,左手也有着自己独立的一条旋律线贯穿在整首练习曲中。

在演奏时想将声部的旋律线弹的清晰有层次,需要先进行分手练习,尤其是左手,先着重的单独练习旋律声部,突出高音,然后在一个一个的将其他音加入进去。先慢练,在能够清晰的弹奏出来后再慢慢加速度。由于左手的跨度较大,难度比较大,手够不到的和弦可以进行分解弹奏,但弹奏的速度要快不能因为分解弹奏反而将时值拉长,音要“一把抓”,这一部分要反复的进行练习,演奏时要连贯。

结 语

拉赫玛尼诺夫在19世纪浪漫主义晚期的音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音乐财富。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生涯中,肖邦,李斯特和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对他有很深的影响,他在学习中有了属于自己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就《音画练习曲》而言,与李斯特的练习曲相比虽然同样作为音乐会练习曲,同样都表现了艺术性,但《音画练习曲》在除技巧与个性化的展示外更多的是自身内心情感的表达与民族性的体现。李斯特的练习曲更加注重的还是演奏本身技巧的表现。

本文认为虽然作品Op.33-No.5在当时并未收录在册,但其还是很具有代表性,乐曲中是可以看出有很强的拉式风格的,以d小调来描绘忧郁的氛围,利于不同的音色展示出音乐的民族性,不同的节奏和旋律的发展表达出真实的内心情感,运用多声部线条的刻画使得音乐更为立体,形象更加饱满,更加的有感染力。

本文通过对《音画练习曲》Op.33-No.5的创作风格,音乐表现并结合笔者的演奏实践经验的研究,将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风格进行具体的剖析,以此来更好的把握乐曲的演奏表现。

参考文献

期刊类:

[1]曹雨阳.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no.4分析[J].大众文艺,2018(16):130-131

[2]石葛蕾依.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5作品简析和演奏探索[J]北方音乐,2012(02):43

学位论文类:

[1]刘宇.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No.5演奏技法与演奏版本的研究[D].2016年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学位论文.

[2]王靖一.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No.8的音乐与演奏分析[D].2019年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熊乐.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之4的艺术特征及演奏分析[D].2020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张曦丹.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的音乐分析与演奏研究[D].2019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著作类:

[1]西方音乐通史[M].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33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