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分析与护理干预

作者

王慧弟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人民心内科 730000

【摘要】目的:分析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并探讨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抽签均分两组各81例。行常规护理结合睡眠知识宣讲的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针对性护理的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睡眠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经干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内科失眠障碍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失眠问题,改善睡眠质量。

【关键词】睡眠障碍;心血管内科;护理干预

睡眠障碍在当前社会发生率较高,且与年龄呈正相关,老年人更易出现睡眠障碍[1]。当机体睡眠和觉醒机制出现异常,就会出现睡眠障碍,继而出现困乏无力、睡眠频繁等情况[2]。而导致睡眠障碍的因素主要为病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而心血管疾病作为一种循环系统疾病,影响心脏血氧的供给,继而影响人体精神情志,出现睡眠障碍。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多位中老年人,更易出现睡眠浅、睡眠少等睡眠障碍问题[3]。为有效改善患者睡眠问题,并降低睡眠障碍给临床治疗效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院将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临床,以探讨该护理干预对睡眠改善的应用价值,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162糖尿病患者,男104例,女58例,年龄60-90岁,均龄(65.63±6.36)岁.冠心病62例,高血压60例,心功能不全15例,心律失常12例,心脏瓣膜病8例,心肌炎5例。162例患者抽签均分两组,各81例,常规护理结合睡眠知识宣讲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的为研究组。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调查统计,即采取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以及问卷调查评价患者睡眠质量。同时结合访谈方式了解患者基本情况、自述干扰睡眠质量因素等情况。

1.2.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和睡眠知识宣讲,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增加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心理护理,良好心理状态是保持优质睡眠的重要前提,医护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诉求,通过温和语言、耐心解答,帮助患者消除顾虑和焦虑情绪,更好适应治疗环境,建立与医护人员的信任关系,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睡眠知识的宣讲,让患者对睡眠障碍的原因和治疗有基本认识,树立战胜疾病信心;(2)睡眠干预,医护人员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制定睡眠方案,依据其晚上醒、白天睡的疾病特点,为患者制定适宜的活动、休息计划,早上按时起床,并制定相宜娱乐活动,午间短暂休息,下午安排读书、散步等活动。为保证患者睡眠,还应保持安静、温湿度适宜的病房环境,关闭病房内不必要运行的机械设备,降低噪音;(3)药物护理,可借助镇静安神药物保证睡眠,需依据患者病情制定适宜的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叮嘱患者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加、减少用药,以保证睡眠质量,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1.3观察指标

采取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价患者睡眠质量,分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6.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X±S)、(%)表示,用t值、卡方值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睡眠质量改善情况更好,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睡眠作为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行为,对人体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而导致睡眠障碍因素较多,有睡眠环境、睡眠时间、精神因素等等,而对于心内科睡眠障碍患者,临床以药物和心理护理相结合进行治疗。护理干预主要针对心内科患病群体病情特点,从心理层面、病房环境、药物治疗等多层面给予干预,减轻患者因失眠产生的焦虑情绪,以平和心态助力睡眠。同时通过营造安静、适宜的病房环境,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氛围。而做好药物指导在改善睡眠的同时,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在研究中,研究组在治疗不同阶段,睡眠质量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通过针对性护理干预,随着治疗的深入,的确能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在心内科睡眠障碍患者临床治疗中,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睡眠质量,保证睡眠效果,促进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李燕.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分析与护理干预[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1, 8(4):3.

[2]程延军.护理干预提高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9, 17(23):2.

[3]谭远皎,覃冬东.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 2017, 27(008):33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