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设定研究
李晓群
宜宾市第十二中学校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培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设定的重要性、原则以及方法,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目标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合理地设定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引导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核心素养内涵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关系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方面。政治认同要求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政治理念等有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道德修养涵盖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法治观念强调学生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和遵守;健全人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联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应达到的学习成果的具体描述,而核心素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重要依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应围绕核心素养的各个维度进行设计,使教学活动能够切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在“维护国家利益”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让学生理解国家利益的内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这与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维度相契合。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设定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教学目标应涵盖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不能只侧重于知识传授或某一单一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尊重他人”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尊重他人的知识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觉尊重他人,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尊重他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层次性原则
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阶段,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设定一些较为简单、具体的目标,如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和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设定更高层次的目标,如分析不尊重他人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以“合理利用网络”教学为例,低层次目标可以是让学生了解网络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而高层次目标可以是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三)可行性原则
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达成性。例如,在开展“参与民主生活”的教学时,如果所在地区缺乏相关的民主实践活动资源,就不宜设定让学生直接参与社区民主选举的教学目标。可以改为通过模拟民主选举活动,让学生了解民主选举的程序和意义,这样的目标更具可行性。
(四)开放性原则
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新思维。例如,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创新战略和成就外,可以设定开放性目标,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自己对某一领域创新发展的设想,并尝试设计简单的创新方案。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设定方法
(一)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学科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将其细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案例、活动等素材,结合核心素养要求设定教学目标。例如,在课程标准中对于“增强法治意识”有明确要求,教师在教授“法律伴我们成长”这一单元时,就可以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设定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学生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关注学生实际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与学生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进行“情绪的管理”教学前,教师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时,常常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且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基于此,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为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情绪类型,掌握应对学习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的调节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结合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
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将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融入教学目标设定中,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和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维护国家安全”的教学中,结合当前国际形势下的网络安全问题这一社会热点,设定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国家安全意识,引导学生自觉维护网络安全。又如,在“合理消费”教学中,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设定教学目标为让学生学会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设定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教师要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遵循教学目标设定的原则,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精心设定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教学实施,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目标设定,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何毅力.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新课程(中旬).2019,(1).
[2] 张羽,王俊伟.基于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