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外活动的实施路径

作者

许雅如

德化县尚思小学

摘要:小学科学课外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这些活动不仅涵盖了科学实验、科学制作、科学考察等多个领域,还注重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科学的乐趣。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还能培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科学;课外活动

引言:

此外,小学科学课外活动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活动中,学生们需要与同伴共同协作,完成实验任务或制作作品,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通过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为他们成为未来的科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外活动的作用

(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课外活动。小学科学课外活动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兴趣和素养。这些活动有助于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升科学教育质量

小学科学课外活动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科学体验。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原理,掌握科学方法,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同时,这些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等,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课外活动通常以趣味性和实践性为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参与各种有趣的科学实验和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从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同时,这些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和创新,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外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趣味实验活动

小学科学课外活动应当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设计一系列趣味盎然的实验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以《水》的知识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关于水溶解物质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白糖、红糖等物质在水中逐渐溶解的奇妙过程。在实验中,学生们不仅能够亲眼见证这些物质如何在水的怀抱中悄然消失,还能亲手尝试不同的方法来加速溶解过程,比如搅拌、加热等。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直观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更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观察事物的变化,如何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逐步构建起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这样的课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又为他们未来的科学探索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本土资源,开展项目式学习

学校应充分挖掘并利用本土特色资源,将科学教育巧妙地融入课外活动中,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探索科学的奥秘。以嘉鱼县簰洲湾镇金九小学为例,该校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植物资源,成功推行了“走进绿色世界,探索科学奥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们以校园内外的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亲身观察、详细记录和科学分析,深入了解了植物的生长习性、生态作用等科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项目式学习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他们共同面对挑战,分享发现,共同成长。这样的课外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更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借助信息技术,丰富活动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小学科学课外活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资源,为课外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丰富其形式和内容。在讲解《观察月相》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态演示月亮、地球、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月亮光线变化的精彩过程,使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理解月相变化的奥秘。更进一步,虚拟现实(VR)技术的引入,更是为学生们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科学实验环境。学生们可以戴上VR眼镜,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实验场景中,亲手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信息技术的融入,不仅让小学科学课外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为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注重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家校合作在推动小学科学课外活动的顺利实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增强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和素养,学校应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到课外活动的策划、设计与组织中来。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能让家长深入了解孩子在科学学习上的进展和成长轨迹,还能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合作。以江山市贺村第三小学为例,该校开展的乌骨鸡孵育活动,就是一个家校合作的典范。活动中,家长与孩子们一同参与孵育过程,从准备孵化器、调节温湿度,到观察记录小鸡的孵化进展,每一步都充满了亲子间的默契与协作。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也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有效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欲。家校携手,共同为学生的科学成长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结语:

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小学科学课外活动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价值。这些活动不仅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平台。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设计、本土资源的深入挖掘、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以及家校合作的紧密推进,小学科学课外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种子。我们期待在“双减”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小学科学课外活动能够不断创新,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赵锐利,赵洋.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2):241+243.

[2]吴锋.小学科学课外活动的拓展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5,13(33):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