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
任静
廊坊市生态环境局香河县分局 河北省廊坊市065400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无论是科技水平还是综合实力均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遗留了较多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因此,国家提高了重视,并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推动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基于此,本文对建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相关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为相关工作的落实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加强制度体系的完善,实现制度现代化
想要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体系的完善,需要积极构建相关机制,并发挥其资源高效利用的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的发展突飞猛进,同时城镇化建设水平越来越高,这虽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对相关资源的消耗却在逐渐增加,导致了资源紧张,同时生产过程中能源的大量消耗,给生态系统带来较大的损害,进而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需要对相关资源合理利用,提高应用效率,并对资源产权进行明确,积极推动自然资源的管理统一化[1]。以规范化 、标准化、法治化为基础进行资源的合理登记,以此完善自然资源的相关制度,并在资源使用中,推动有偿使用制度;落实节约制度,避免自然资源过度浪费。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全面落实相关保护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保障。
二、优化治理格局,实现治理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生态环境治理是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利益,因此该项事业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产党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者,需要明确相关事业的具体方向,促进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想要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需要坚信党的领导地位,且为了能够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得到全面落实,还应对生态治理体系进行全面的设计,明确相关职能,优化各级部署。政府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仅是管理者,还是服务者,其在相关工作中具有主导地位,因此在相关制度执行中,应突出其作用。为了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必须明确各生态环境产品的属性,明确政府与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确定不同区域级政府部门的职责,从而在生态治理中,相互协同,共同参与。绿色低碳技术是当前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基础,而企业作为研发和创新的主体,应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以绿色节能的方法进行生产。就市场方面而言,积极构建绿色、节能、减排的体系是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发展的关键,在市场中应完善和推行碳排放相关制度,明确排污权。政府部门可通过税收减免,财政支持等手段,给予企业相应的鼓励,使其在绿色创新技术的研发中加大投入力度,从而实现绿色发展。在生态治理体系中,社会组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协调者,为民众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通过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及管理强度也是推动生态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在此期间应积极监督社会组织,使其有序参与到环境治理中。在环境治理体系中,民众是重要的有生力量,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2]。因此民众应提倡绿色出行、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从小事做起,倡导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各级主体应各司其职、密切合作,在共同努力的背景下,积极建设生态治理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只有明确生态治理责任、统筹各方力量、提高民众凝聚力,才能够注入无限活力,从而建立现代化的生态治理体系。
三、明确政府部门任务,推动其生态环境保护职责
虽然我国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并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予以支持,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些许困境,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创新生态保护机制,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第一,生态环境是人民共同拥有的财富,其存在形式较为特殊,作为人民的领导者,政府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对生态建设体系加强完善。政府部门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法律法规的制定,确定政府各个部门的责任。第二,生态环境保护中,应通过有效手段强化企业尤其是消耗较高的企业的相关指标,从而引起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第三,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协调作用,调动企业和民众的积极性。
四、建立基于数据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以往所建立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没有强大的数据和信息支持,各项工作的落实缺乏客观性。因此为了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应积极利用现代化先进技术。例如:通过网络技术收集更多的资源和数据,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数据的分析,将分析结果应用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明确短期内的目标,同时还能够对相关工作进度进行了解,之后依据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进行科学体系设计,明确长期目标,确定工作方向。另外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应全面监测社会舆情,并深入分析,可获得更加准确的信息,从而正确地引导舆情。
五、强化制度执行力,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建设中,完善的制度建设具有全面的影响,因此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加强完善,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想要赋予制度更强的生命力,就必须提高执行能力;如果制度执行不到位或制度中明确禁止的行为未履行,那么制度就形同虚设[3]。我国领导人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应使用最严密法制和最严格制度;制度的建设要突出其权威性和刚性,使其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想要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可通过以下几点完成: 第一,对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和教育深度。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包括两点,一点是实际问题,另一点是认识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下发了较多相关政策,其目的是有效解决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作用。对此,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该充分认识到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同时还要通过有效途径加深人民群众的认识,以此确定环境保护中的责任,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和目标。另外要对领导干部以及人民群众的规则和程序意识进一步加强,树立良好的精神,约束自身行为,保证合理合法,坚决不碰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
第二,依据生态文明制度建立配套设施。制度是否合理可行与制度的执行息息相关,因此为了提高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就需要以顶层思想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设计,细化制度内容,构建完善且科学的制度体系。在生态文明制度配套政策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保障体系的建立,强化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性,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准确的法律依据。
第三,为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执行力,还需要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考核机制和追责机制。对基层领导班子加强考核,明确其工作实际绩效,对于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应依据相关制度追究责任。积极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的监督系统,对于威胁生态环境治理的行为,坚决执行,做到不动摇、不松劲[4]。在实际监督中要做到该项工作的常态化,实现全方位的监督,增加监督的广度,并对相关方法积极创新,对相关职责严抓、细抓,严肃惩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结语: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在我国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也是我国治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想要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就必须完善相关制度,提高制度执行能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充分发挥制度的效能。
参考文献:
[1]戴梦.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 秦皇岛日报, 2024-10-04 (002).
[2]黄润秋.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J]. 中华环境, 2021, (04): 25-26.
[3]本刊编辑部. 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J]. 环境保护, 2020, 48 (06): 2.
[4]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J]. 政策瞭望, 2020, (01):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