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吴东芳
兰州市七里河区西站小学730050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根植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和情感。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以及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时期,此时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生活化教学从小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符合小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能够奠定小学生成长学习基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策略
引言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学生往往难以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原则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缺乏对这些概念的实际理解和应用能力,影响到了他们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发展。
1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来源过度依赖教材,与生活衔接不紧密
首先,过度依赖教材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造成知识的片面性。虽然教材是专业人士编写,但往往只覆盖了道德与法治的部分知识,无法全面深入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多元复杂性。在此情况下,学生容易陷人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生搬硬套,而忽视了实践应用的重要性,使得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受到阻碍。其次,教材的知识往往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无法及时反映出当今社会的最新动态和问题。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可能对社会现实有所脱节,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到教材知识的应用和对应点,造成理论与实践的断裂。再次,由于缺乏生活实例的辅助,枯燥的理论知识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没有感知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时,学习动力就会减弱,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能影响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和态度。最后,教学目标的偏离。由于教学目标的单一化,导致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书本知识的教授上,而没有关注到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得学生对于所学内容不能有效地迁移和应用。
1.2教学方式缺乏生活化特征,学生课堂参与不足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让道德与法治知识从理论走向生活,活化知识,而非简单地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然而部分学校的教学枯燥单一,往往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产生抵触和厌烦情绪他们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然也就无法深人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一方面,教学方式缺乏生活化特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教材内容上,然后通过反复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很少会涉及学生生活实际。这样一来,教学就变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课堂上也无法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信息和生活实践。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距离感和疏离感。另一方面,学生课堂参与不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扮演着唯一的知识提供者和决策者的角色,学生则缺乏表达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这种学生参与度不足的情况,限制了他们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2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2.1源于生活,挖掘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生活为根基的活动。可以说,学生生活是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起始点和落脚点。因此,教师要紧扣学生生活,和学生一起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夯实教学基础。(1)教师:源于生活,挖掘生活内容。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要借助多样的方式了解学生。教师要根据了解的学生实际生活情况,探寻学生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点,由此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2)学生:源于生活,挖掘生活内容。学生是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参与主体。挖掘生活化教学内容少不了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布置任务,驱动学生关注自身生活,主动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2.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讨论交流法。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内容,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并通过交流与合作深入探究学习内容。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有机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想法,课堂氛围会相对活跃。(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小学生获得相对真切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生动形象的视频和图片,并据此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高效学习。比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讲解交通规则的动画,然后据此创设过马路情境,鼓励学生讨论应该如何过马路。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明白过马路时自己要遵守交通规则,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3)故事喻理法。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够长,而且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身边人的故事的形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内容上,这也会使小学生对学习更有热情。
2.3优化教学方式,全面调动学生
首先,教师要重视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是语言描述也可以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但在给学生创设情境时一定要重视知识性与创新性的统一,要重视与教学内容的衔接,以及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性,提升情境的价值。其次,适当融入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也能凸显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最后,适当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也能够深化学生认识,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性。为了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质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形成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
参考文献
[1]西若.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J].散文选刊:中旬刊2020(12):212.
[2]张素垠.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20(6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