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作者

康苑娥

云南省安宁市宁湖小学

摘要:教育环境日益改变,实践操作在各个学科中都体现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动手实践操作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动手操作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动手操作 强化知识 创新能力

一、动手操作的定义

动手操作是指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通过实践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探索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它是指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摆弄学具和动手实验等活动,理解、掌握、弄懂知识,建立正确的表象。

在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如测量、折叠、讨论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等思维过程,获得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或发现数学规律或形成命题。

二、理论依据

动手操作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收的,而是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构建的。动手操作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让学生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能力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而发展的。动手操作可以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特别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体现

2022版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把“三会”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三个基本特征,即内涵的一致性、表现的阶段性和表述的整体性。在这个背景下,动手操作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应用。

新课标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动手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新课标的运算顺序中,提倡通过实际操作和故事讲述等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先计算乘除、再计算加减的运算规则。

此外,新课标还强调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提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这为动手操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让教育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加适应学生的需求。

四、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的意义

1.吸引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中有较多概念性和理解性的知识,传统数学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对于低端小学生。低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表现为: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被干扰;记忆力相对较弱、记忆时间较短等。动手操作的活动安排可以及时吸引学生、保持专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教材就通过各种操作活动来增强知识的趣味度。

如:一年级上册《认识1-5》。最简单的认识数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大多学生有数数的基础,会认为本节课比较枯燥无聊,而教材就设计了摆小棒的环节,通过让学生摆小棒的方式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在课堂上。

再如:一年级上册《比多少》。在教学“比多少”时,提前让学生准备圆片和小三角形,并在适当时候让学生拿出来,在桌子上动手摆一摆。按照老师给出的数量一个三角形对应一个小圆片,通过摆一摆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将所学知识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2.知识形象化,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知识普遍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部分知识的理解难度大。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如:二年级上册《100以内加减法》。10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法的算理较难理解,教材就设计了摆小棒的活动,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某一算式的结果,摆的过程中交流各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种方法,可以动手实验每种方法,让他们领悟到最优方法。接着让学生把最优方法重新操作一遍,就能很容易地概括出解决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思路。然后再要求学生摆脱小棒来计算,他们就会用刚才头脑中建立的表象讲清算理了。通过摆小棒再过渡到数字计算,以此来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并成功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捆一捆、等动手操作手段中亲身经历各种知识的抽象过程,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的品质。

再如:三年级上册《三角形的认识》。其中的“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是一个直接的结论。在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制造认知冲突,提出:是否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然后让学生用长短不同的木棍围一围,经过一系列操作活动,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并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巧妙地安排操作活动,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学起来便会轻松且愉快!

3.开拓新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在逐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都说“首脑并用”,双手的充分利用对于大脑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课堂中,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学生大脑中的奇思妙想才可能被激发,思维碰撞下才会迸发出更多新想法。在数学教学时,老师可依据课标、教材、具体知识点等为学生创造各种动手操作活动的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折一折、比一比,接着再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让学生在这些操作活动中亲身体验,使他们通过操作在大脑初步形成表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二年级上册的角,在数学学习中是一个较新的知识,其中涉及到大量的概念性知识。教材中设计了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通过正方形的纸、圆形的纸逐步深入,不仅将每一个知识点渗透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是让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创造出了不同样大小的角,学生拓展了思维,锻炼了大脑,创造性能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再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三级内角和等于180°是是一个概念性知识,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就会很生硬。所以,教学时可以做适当引导,再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不断地尝试、探索和思考。最终,他们会通过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方式,验证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开动大脑,再以双手配合,完成了整个验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帮助、鼓励学生在操作中寻找不同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动手操作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在理论上认识它的重要性:重视小学数学的动手操作;在行动上确实落到实处:创造学生动手操作的环境,学习与实践相互配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