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保要求的石化行业雨水收集系统设计探讨
孙晨
中国空分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51
摘要:在环保要求日益严苛的背景下,石化行业雨水收集系统设计是污染防 治和资源循环的关键,系统由初期雨水分流、收集、储存、净化处理 模块构成,借助传感器联动和多层次处理工艺,实现高效收集和净化。同时,模块化生物滴滤箱和微藻固碳技术的创新应用,使污染物降解和碳固定效率得到显著提高。针对极端降雨冲击、智能化程度低等问 题,提出绿地管网协同设计、提升系统极端天气适应性、优化数据采 集分析和设备智能调控等 AI 算法优化策略,促进石化行业雨水管理 朝着绿色、智能、高效的方向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绿色、智能、高效的全过程管理。
关键词:石化行业;雨水收集系统;环保设计;智能调控;极端降雨;资源回用
前言
石化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生产流程复杂且化学原料使用量大,雨水污染问题严峻。土壤中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超标数倍,水体受油类、重金属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并威胁人类健康。同时,我国出台《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程设计标准》等法规,对石化行业雨水排放提出严格要求。雨水因冲刷厂区携带大量悬浮物、油类及重金属,针对性收集处理迫在眉睫。
一、基于环保要求的石化行业雨水收集系统设计要点
1.1 设计原则与标准
(一)分质收集原则
石化行业雨水收集需遵循初期雨水与清洁雨水分流的原则,初期雨水污染物浓度高,混 合处理会增加成本,降低效率。工程中常通过溢流堰和电动阀实现分流:溢流堰利用液位差,水位较低时收集初期雨水,水位上升后排出清洁雨水;电动阀则与雨量、水质传感器联 动,智能切换收集路径,保证两类雨水精准分流。
(二)容积计算方法
初期雨水池容量计算常用降雨深度法和暴雨强度法。降雨深度法以 15-30mm 降雨量为基准,按公式V=F×h×α 计算(F为汇水面积,h为降雨深度,α为径流系数),计算简便但未充分考虑地区降雨差异。
暴雨强度法则依据当地气象参数公式:
计算雨强,再结合汇水面积、径流系数确定容积,虽精准但计算复杂。实际设计中常综合两种方法并结合工程需求调整。
(三)环保合规性标准
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应符合《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等标准要求, 收集环节划定污染区,收集设施应抗渗、耐腐蚀;处理环节应根据回用或排放标准确定工 艺,保证水质达标;排放环节应规范排放口设置,建立监测体系,污染物(如COD、石油类) 浓度应满足限值要求,实现全过程环保合规。
1.2 系统组成与功能模块
(一)初期雨水识别与分流装置
初期雨水识别与分流装置是石化雨水收集系统的核心,由雨量传感器、水质传感器与电 动弃流阀构成。雨量传感器通过翻斗翻转或光电效应监测降雨强度,水质传感器利用光学、 电化学原理实时检测污染物浓度。当降雨量和污染物浓度达设定阈值,电动弃流阀开启,将初期雨水导入专用管道,达标后自动切换至清洁雨水收集系统。上海竞舟科技的装置集成高精度传感设备,支持远程监控,可显著提升初期雨水收集准确率,降低混合污染风险与处理成本。
(二)收集与储存设施
收集储存设施保障雨水高效收集与安全储存,150-200mm高的混凝土或耐腐蚀金属围堰环绕装置区、罐区,阻隔初期雨水外溢。集水沟按0.3%-0.5%坡度铺设于厂区道路及建筑周边,将雨水汇入集水井,井内配备排水清淤设施。核心设施蓄水池集成水位(静压式/超声波式)、pH值传感器及防尘滤网,实时监测水位与酸碱度,超标自动排水或预警,确保雨水储存过程可管可控。
(三)净化处理系统
净化处理系统通过多级工艺实现雨水达标排放或回用。弃流过滤采用1-5mm筛网拦截树叶、塑料等大颗粒污染物;细格栅(3-10mm间隙)与沉砂池(3-5min停留)进一步去除悬浮物与砂粒,减少设备磨损。装配式生物滴滤箱内,火山岩等填料附着微生物膜,分解有机污染物并吸收氮磷。中国空分工程的可切换预处理系统专利,可依据水质自动切换强化/常规模式,高污染时深度净化,低污染时节能降耗,显著提升系统适应性与处理效能。
1.3 关键技术创新
(一)模块化与智能化设计
中国空分工程装配式生物滴滤箱(CN222368769U) 采用模块化设计,由前端、标准段、 调整段、后端四部分组成。前端预处理杂质,标准节采用生物填料降解有机污染物,调整 节灵活适配场地,后端保证出水达标,设计通过高强度连接部件与耐腐蚀材料,增强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工厂预制+ 现场装配方式,使工期大大缩短。此外,系统集成光伏发电 和LED照明,太阳能供电驱动设备,蓄能备用, LED照明兼具巡视和景观功能,实现能源 自给和厂区环境一体化。
(二)固碳与资源回用
在固碳及资源回用方面,微藻固碳技术利用小球藻、红球藻等微藻,实现雨水净化和 二氧化碳固定,通过光合作用,微藻吸收雨水中的氮、磷污染物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 物质,氮、磷去除率可达70%~90% 。经专利优化的营养液配方,精准调控氮、磷、钾及微 量元素配比,可使微藻生物量提高30%-50%,显著增强净化和固碳效率。经过净化的雨水, 可用于有效降低企业淡水消耗,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厂区绿化灌溉、道路 冲洗、设备清洁等场景。
二、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
2.1 极端降雨应对问题
(一)极端降雨对雨水收集系统的影响
石化行业的雨水收集系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为全球气候变化使得极端降雨越来越频 繁,强度也在不断升级,一方面短时间内的强降雨往往会使雨水远远超过系统设计的负荷, 极易出现溢流的情况,比如蓄水池和集水沟。未经处理的雨水直接排放,不仅污染周边环境, 还可能造成厂区内的内涝,威胁生产设备安全,对企业正常经营造成干扰。另一方面,极端降雨加大了雨水对厂区的冲刷,导致雨水中污染物浓度剧增。极端降雨时雨水中的化学需氧量( COD ) 可猛增2-3倍,其中的油类物质含量也急剧增加。这些 高浓度污染物冲击净化设备,抑制了生物处理单元中微生物的活性,明显降低了处理效率,甚至造成设备失效,难以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
此外,强降雨引发的洪水和水流冲击,极易破坏管道、围堰、集水井等基础设施。一旦受损,雨水收集系统功能严重受限,修复过程不仅耗时耗力,还会在修复期增加雨水污染风险。
(二)优化绿地入渗与管网蓄水协同设计的策略
从绿地规划、管网优化、屋顶改造三方面协同施策,提升石化行业雨水收集系统应对极 端降雨的能力。首先,通过增加绿地面积,采用下凹式绿地( 下凹 100 - 200mm ) 、植草 沟等形式,发挥其渗透涵养功能,使每平方米绿地减少地表径流0.3-0.5升,延长雨水停 留时间,增强净化和下渗效果。优化管网布局是关键,要根据厂区地形和汇水面积,科学设计管道管径、坡度及走向,对低洼地带等易积水区域加大管径,提升排水能力。同时设置调节池、蓄水池等调蓄设施,降雨初期 暂存过量雨水,后期缓慢排放,缓解管网和处理设施压力。
此外,建设绿色屋顶可截留30% - 50%的屋面雨水,经植被层初步净化后降低污染物含量,既能减轻系统负荷,又兼具隔热降噪功能。通过绿地、管网与屋顶的协同设计,可有效降低内涝风险,减少雨水污染,保障石化企业稳定生产。
2.2 智能化升级问题
(一) 现有智能化水平的不足
在数据采集方面,目前石化行业雨水收集系统使用的传统传感器存在精度有限的问题, 例如,普通的雨水传感器在测量降雨量时,误差可能达到±5% -±10% ,无法精确捕捉到降 雨量的细微变化。水质传感器也是对一些复杂污染物的探测能力较弱,导致无法为后续处理 提供精确数据支持,难以对雨水中的痕量有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形态进行准确检测。而且这 些传感器稳定性差,容易在石化厂区常见的高温、高湿、强腐蚀等恶劣环境下发生故障,对 数据采集的连续性、可靠性造成影响。此外,数据采集频率较低,通常每15-30分钟采集一次数据,不能实时反映雨水水质、水量的动态变化,这就造成了系统在应对突发降雨时的滞后。
在数据分析上,目前的分析手段主要依靠单纯的统计分析方法,难以挖掘出深层次的信 息和规律,而这些信息与规律又恰恰是从大量雨水数据中挖掘出来的。例如,在分析降雨模 式与雨水水质变化的关系时,传统方法只能进行简单的相关性分析,而在其中所表现出的复 杂非线性关系就不能得到揭示。对于历史数据的利用也不够充分,缺乏建立精确预测模型的 有效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无法准确预测未来降雨情况和雨水水质。这就使得在制定雨 水收集处理策略时,缺乏科学依据,难以实现雨水收集系统的优化操作。
在控制方面,目前的自动化控制都是基于预设的固定参数及逻辑,灵活性、自适应性差。当遇到降雨强度、水质等参数超出预设的范围时,系统无法自动调整运行参数,降低了收集、处理效率。例如,初期雨水的弃流控制,当实际降雨情况与预设的弃流条件不相符时,系统 无法正确判断,弃流过多或弃流过少,影响后续处理效果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此外,各设 备间的协同控制差,缺乏有效的通信协调机制,不能实现整个雨水收集系统的高效运行。
(二)引入 AI 算法预测降雨模式的应用前景
引入AI算法预测降雨模式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其原理主要是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 习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AI 算法通过收集大量历史降雨数据、气象数据( 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等) 以及地理信息数据( 如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 ,构建复杂的模型,学习这些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规律。例如,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处理雷达回波图像,提取降雨特征信息;利用时间序列的降雨数据建模,捕捉降雨动态变化趋势,利用循环神经网络及其变体长、短时间记忆网络( LSTM ) 。通过不断训练和优化模型,使其能够根据当前气象条件和历史资料,包括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和雨量分布等,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降雨模式进行准确预测。
在动态调整弃流方面,当AI算法预测即将出现强降雨时,系统可提前加大弃流,在处理系统中引入较多初雨,避免因初雨水量过大而造成处理不及时,而出现的情况,系统可以 提前将较多初雨提前纳入处理系统。相反,当预测到降雨强度较小时时,系统可以适当减少 流量,节约水资源,提高雨水的回用率。在处理参数调整方面, AI算法根据预测的降雨模 式和雨水水质变化,对生物处理单元的曝气量、水力停留时间等参数进行自动优化。当预报 雨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较高时,增加曝气量,提高微生物代谢活性,增强分解有机污染物的 能力;当预报雨水中悬浮物较多时,延长水力停留时间,保证有足够时间沉淀去除悬浮物, 同时,还可以通过人工调节,使悬浮物的水力下降速度加快。通过这种动态调节,雨水收集 系统可以始终保持在最佳运行状态,处理效率和水质达标率也会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面对环保要求,石化行业雨水收集系统设计需从原则、技术、管理多维度创新。通过分 质收集、精准计算、合规设计奠定基础,以模块化与智能化技术提升效能,同时针对极端降 雨与智能化短板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王维.散货堆场初期雨水收集系统设计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7,17(10):195-196.
[2]吴玉源,林敏,蒋春花,等.石化储运工程雨水管理探讨[J].给水排水,2015,41(03):53-56.
[3]许明珠,胡雨晴,武亚凤,等.石化行业有毒有害水污染物排放特征及排放限值对比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24,46(11):1695-1700.
[4]唐安中,焦赟仪,杨斌,等.石化行业污水处理厂智能化建设与探索[J].工业水处理,2022,42(07):18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