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对手机游戏依赖症的调查与对策
张志 张月阳 王佳慧 李雨蒙 张娜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基金项目:2024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02520314
摘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学习习惯、思想教育等问题,使留守儿童建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减少手机游戏依赖症的发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同时,也为留守儿童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有助于推动留守儿童手机游戏依赖症问题的有效解决。
关键词:留守儿童、手机依赖、对策研究
一.现代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分析
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手机已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群体,手机更是获取信息、进行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然而,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来说,手机依赖现象愈发严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手机拥有率和使用率较高:根据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40.4% 的留守儿童有专属手机,49.3% 的留守儿童使用长辈的手机。
2.沉迷现象较普遍:67.3% 的家长认为孩子出现了手机沉迷的趋势,21.3% 的家长认为孩子严重沉迷手机。
3.娱乐方式单一:近七成留守儿童用手机看短视频,三分之一用手机玩游戏,刷短视频、玩游戏,以及各种社交软件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生活,甚至手机成为部分孩子唯一的 “玩具”。
4.日均使用时间长:农村儿童的日均手机使用时间普遍超过 5 小时。
5.低龄化趋势明显:在一些农村地区,四五岁的儿童也能熟练下载和操作手机游戏。
6.影响身心健康:手机成瘾会导致孩子缺乏运动,影响身体发育和免疫力,损害视力等。同时,会导致孩子注意力分散,影响情绪管理能力,还会减少孩子与家人、朋友、老师等现实社交,影响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二.浅析现状出现的原因
由于父母缺位、隔代抚养不当以及传统思想等问题,与同期的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容易沉迷于游戏之中,也更容易在游戏世界中迷失自我。留守儿童对手机依赖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结构特殊性: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缺乏父母的直接监管,使得留守儿童在使用手机游戏时缺乏有效的约束。同时由于父母缺位,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无从解决,导致其心理发展上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造成儿童心理孤僻封闭,将情感寄托于游戏并沉迷其中,也就对手机产生了依赖性。
2.社交需求:随着乡村现实娱乐条件的衰落,儿童娱乐文化发生了媒介化转向,手机游戏成为了留守儿童社交的一种重要方式。手机发挥着活化社交、补偿情感、抑制生活无意义感的潜功能。
3.互联网普及:近10年,国家在农村大幅投资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互联网使用成本迅速降低,留守儿童接触使用互联网极为便利,互联网成为其认识世界的主要窗口。
4.资本化的互联网产业吸引:网络游戏产业等互联网厂商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此来增加用户黏性,这也会吸引留守儿童进入互联网。现阶段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呈现波动上升态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下降、供给企业数迅速上升,我国网络游戏行业未来或会产生供大于求现象。可能会导致网络游戏向下兼容,从而挤占儿童市场。
5.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一些传统文化较为浓厚的地区,如亚洲的某些农村地区,家长可能更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而不是孩子的个人兴趣或社交需求。这种文化背景可能导致孩子在父母缺席时,通过手机游戏来寻求慰藉和娱乐,从而对手机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
三、解决方法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依据游戏可供性、化身认同、SOR 理论模型,提出了预防和干预留守儿童手机游戏依赖症状的对策和解决的方法。现列举如下:
(一)家庭层面:强化情感联结,构建健康游戏环境
家庭层面可从管控与引导两方面入手,强化情感联结并构建健康游戏环境。家长可借助屏幕时间设置、家长控制软件,减少游戏不良刺激;在家添置书籍、运动器材,开展亲子阅读、户外散步等活动,以积极环境降低孩子对游戏的依赖。
同时,与孩子剖析游戏的 “成就”“社交” 属性,引导其将虚拟追求转向学业目标,鼓励参与社区活动满足情感需求;定期开展 “无手机家庭时间”,通过共同做饭、观影等互动,填补情感空缺。此外,帮助孩子认清游戏化身的虚拟本质,鼓励发展绘画、运动等特长,提升现实自我价值感,摆脱对游戏化身的依赖。
(二)学校层面:系统干预与教育,构建支持性环境
学校层面需通过系统干预构建支持性环境。基于 SOR 理论,开设多元化课后托管服务,如组织绘画、足球等兴趣社团,开展心理辅导,举办体育竞赛,用丰富活动替代游戏吸引力。同时调整教学模式,采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互动教学,以积分奖励、进步可视化提升学习动力。针对化身认同问题,开设心理课程,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区分虚拟与现实,对高依赖学生进行个案辅导。此外,组织 “互助小组”,发挥朋辈正向影响;建立家校协同的游戏依赖预警机制,通过家长会普及知识,指导家长运用 “家庭契约法” 等科学管理孩子游戏行为。
(三)社会层面:刺激、机体、反应三维系统施策,重塑儿童成长环境与行为模式
基于 SOR 理论,破解留守儿童手机依赖需社会多方协同,从刺激、机体、反应三维度施策。网络治理上,互联网平台针对农村地区,用智能算法屏蔽不良内容,加大科普教育推送,如抖音、快手设 “乡村少年频道”;搭建监测系统,发现高频用机异常即预警,联动基层介入。现实体验层面,乡镇建 “智慧关爱中心”,设文化、运动区,开展非遗体验、劳动实践活动。此外,政府联合社会组织培训监护人科学管机;招募 “成长陪伴官” 线上辅导并定制用机计划;开发乡土数字课程,将手机变为学习工具,助儿童健康成长。
构建学校、村委会、家庭三级预警响应机制,三方信息互通、协同发力。设定固定亲子互动时段,以积分奖励机制鼓励亲子共同完成手工制作、阅读分享等活动。设立 “积分兑换银行”,孩子参与劳动实践、完成学习任务、传承文化技艺等可积累积分,兑换学习用品、荣誉证书。此外,推出 “乡村数字小管家” 角色,让孩子在帮助老人使用智能设备中增强自我价值感,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本研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维度,基于游戏可供性、化身认同及 SOR 理论模型提出干预策略:家庭强化情感联结,学校构建支持性环境,社会依托技术监管与资源整合重塑成长环境。对策注重三方协同,形成全场景立体干预网络。
破解留守儿童手机游戏依赖症,本质上是一场守护儿童成长的攻坚战。唯有家庭的亲情关怀、学校的教育引导、社会的资源支持同频共振,才能帮助留守儿童摆脱虚拟世界的桎梏,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归属感与价值感,真正实现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本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为解决留守儿童手机游戏依赖问题提供了可操作性方案,更期望能引发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群体的持续关注,共同为他们撑起一片清朗的成长天空。
参考文献:
[1]袁宇杰.大学生手机游戏依赖的动机与对策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2019.
[2]唐忠会,朱雯琳.游戏可供性对手机游戏依赖的影响 —— 基于 425 名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 [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4: 1-12.
[3]刘瑜莹.用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J]. 新课程 (小学), 2014 (01): 128.
[4]曹艺珂.高年级小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现状的调查报告 [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 33 (05): 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