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作者

吕忠弟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红柳沟镇中学

摘要:文章围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展开研究,重点探讨如何通过思维导图协作、深度对话机制和跨文本研讨等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研究发现,优化的思维导图协作模式能有效强化学生的文本解构能力;递进式深度对话机制有助于完善小组交互评价体系;跨文本研讨策略则能深化群体互学共生机制。这些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也促进了其协作学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进一步指出,学习者在同伴互助中能够突破个体认知的局限,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在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有效的互助学习环境,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聚焦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模式创新,旨在探索一套更加科学的教学策略体系,为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实践参考。

一、优化思维导图协作模式,强化文本解构能力培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梳理和分析文本的结构和核心内容,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下,其作用愈发重要。通过集体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学生不仅能够将文本的多维度特征进行系统化呈现,还能在互动讨论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对于《狼》这一篇文章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将文章的情节、人物和主题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开,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文本。

以《狼》为例,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共同绘制事件发展脉络图,清晰展示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如“屠户遇狼”“投骨示好”“寻找庇护”和“智胜恶狼”等情节。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梳理出事件的顺序,还要讨论每个事件背后的动机和因果关系,帮助他们从表面情节向深层次的情感与逻辑推理延伸。接着,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对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构建“狼的狡诈行为”与“屠户的应对策略”的对比图,探讨两者在冲突中的对立和相互作用。这不仅让学生注意到人物的性格特征,还帮助他们通过行为分析理解人物心理的变化。最后,学生可以通过建立“表层故事-深层寓意”的关联图,探讨文章蕴含的哲理意义。比如,分析屠户从“惧怕”到“智胜”的心理转变,或对狼“假寐”和“打洞”行为的意图展开讨论。这样的思维导图分析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文本内容,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文本特点,灵活调整思维导图的构建方式,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构建递进式深度对话机制,完善小组交互评价体系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深度对话是一种基于文本解读的动态交互过程。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探讨框架,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的基础解读逐步迈向思想内涵的深度挖掘。这种对话机制注重知识建构的螺旋上升,让学生在交流研讨中不断提升认知层次,实现从表层文意到深层意蕴的有效转化。小组成员之间的思维碰撞与观点交融,加之教师适时的点拨与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建立动态的评价反馈机制,使学生在互评互学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学习策略,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例如,在《论语》十二章的教学课堂中,在知识解读层面,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温故而知新”这一命题的含义,分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反映的辩证关系。这时,小组成员可以围绕该句讨论,分析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进而逐步理解学习方法的深刻意义。接着,进入情感体悟层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所体现的人文情怀,探讨孔子如何看待友情与学问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可以进一步讨论孔子在不同情境下如何调适自己的情感态度,理解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而在价值判断层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匹夫不可夺志也”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经典名句,帮助学生从不同维度理解孔子的人生哲理与价值取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出深度问题,还应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反馈,鼓励学生对彼此的观点进行评价与讨论,促进思维的碰撞与深化。

三、实施跨文本研讨策略,深化群体互学共生机制

跨文本研讨是一种突破单一文本局限的创新性教学策略。在这一策略中,学生通过在小组内建立文本间的对话关系,探索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独特价值。这种研讨方式强调文本互涉,通过比较、联系与整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间的共性特征与个性表达,从而构建起系统的文学认知网络。在群体互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突破个体认知的局限,通过观点的交流与碰撞,实现对文本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教师可通过《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这四首诗作开展跨文本教学。在主题意蕴层面,学生可以探讨《观沧海》与《天净沙·秋思》之间的鲜明对比。《观沧海》展现了浩瀚大海的气吞山河,而《天净沙·秋思》则渲染了秋天的萧瑟与孤寂,这种主题的差异能促使学生思考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传递内心情感。接着,在艺术手法层面,学生可以分析《次北固山下》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抒情方式。两首诗虽然都表达了作者的离愁,但其抒情的方式和情感的深度却有所不同。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中分析这两首诗在意象运用、结构布局等方面的异同,进一步理解每一首诗歌的独特之处。这种基于群体智慧的跨文本研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更能帮助他们建构起系统的古典文学认知框架。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思维导图协作、深度对话机制和跨文本研讨三个维度,构建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本解构能力、深化思维层次、拓宽认知视野,更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实践路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及时总结教学反馈,持续优化教学设计。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未来研究可在信息技术应用、评价体系建设以及差异化教学策略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崔坤."双减"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语文"导,学,展,讲,测"教学模式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3(6):4-6.

[2]王家龙.阅读与悦读——小组合作下初中语文教学路径探析[J].今天, 2023(11):0013-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