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索
曾婧
惠安县第五实验小学 362100
本文为2024年泉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研究》(立项批准号:QG1452—138)课题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聚焦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分析互联网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指出信息技术应用不足、教学资源整合欠缺等问题,同时提出优化网络资源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及创新互联网技术拓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两大对策,包括构建多元化网络教学资源库、推进课堂互动教学方式变革、开发特色化网络教学平台及拓展虚拟现实教学情境等,旨在通过互联网技术赋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法治意识,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一、互联网环境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呈现出新特点与新趋势,但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现阶段,许多学校已初步实现教学环境网络化建设,配备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等硬件设施,为教师开展互联网教学提供基础条件,部分学校甚至尝试引入平板电脑、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工具,构建智慧课堂环境,使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新活力。然而,就教师队伍而言,普遍存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限情况,多数教师仍停留于简单多媒体课件使用层面,无法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深度教学活动;同时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互联网仅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教学变革核心驱动力量。而且网络教学资源管理体系尚未健全,优质资源缺乏系统整合与有效利用,造成教学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影响互联网教学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互动方式陈旧问题,尽管引入互联网技术,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模式仍局限于传统框架,缺乏突破性创新;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相对滞后,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优势,实现学生学习过程全方位评估与个性化指导;同时,互联网环境下学生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但信息筛选能力不足,易受网络负面信息影响,教师缺乏有效引导策略,影响道德与法治教育实效性。另一方面,家校合作机制在互联网教学中尚未形成合力,家长参与度不高,对互联网教学认识存在偏差,无法配合学校教育形成育人合力,阻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深入开展。。
二、优化网络资源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优化网络资源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情境创设与体验引导相结合。互联网技术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带来丰富素材,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构建多元化资源库,包括生动图片、短视频、音频故事等形式,涵盖社会规范、法律常识等主题;同时精心筛选与整合这些资源,确保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与心理发展规律。教师应当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进行资源共建共享,打破区域限制,实现优质资源普惠使用;并通过创设课堂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沉浸式体验道德与法治问题;通过组织线上讨论、投票表决等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见解,培养民主参与意识。并设计网络协作任务,如小组调研、主题报告制作等项目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问题解决能力,形成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模式。
以小学三年级上册《我们的学校》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应当采用多种网络资源融合教学方法。一是教师应当运用虚拟校园参观技术,让学生通过平板电脑模拟“走进”校园各处,实现校史馆、图书馆等场所云参观,增强对学校环境认知;二是借助视频会议系统邀请学校老校长讲述学校发展历程与校训含义,使学生了解学校文化底蕴;再通过互动投票系统引导学生讨论“我心中美好校园”主题,收集各类建议并形成集体智慧成果。课堂后半段,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协作完成“校园文明行为地图”绘制,标注校园内需要遵守规则地点与相应行为准则,如图书馆安静阅读、操场有序活动等。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云平台向全校同学展示小组作品,接受评价反馈,并将优秀成果应用于校园文明建设中,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体验民主决策过程,培养责任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实现知行合一目标,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新活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新互联网技术拓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
创新互联网技术可以从多维度拓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推动教学方式转型升级。学校应积极开发特色化网络教学平台,融入游戏化、情境化教学元素,增强学习趣味性与参与度;设计闯关游戏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解决道德难题;构建道德情境模拟系统提供多种选择与结果,引导学生思考行为后果;建立网上讨论社区围绕热点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同时,借助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创设沉浸式教学环境,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各种道德情境。通过数字角色扮演、任务引导式学习,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优势,实现学习过程全方位评估与个性化指导。智能手环、移动终端等可穿戴设备还能实时记录学生行为表现,形成习惯养成闭环;而云端学习空间则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促进道德与法治教育全时空覆盖,让知识内化为学生品格与行为。
以四年级上册《为父母分担》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运用多种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教师需先构建家庭情境互动模拟平台,学生通过平板电脑进入虚拟家庭场景,面对如父母忙碌工作、家务活堆积等情境,需要做出力所能及解决方案;系统会根据学生选择呈现不同结果,让他们体验决策影响。还可以开发“家务小能手”云端应用,学生可以在应用中记录日常为父母分担家务情况,获取相应积分,形成班级互动排行榜,激发分担家务内在动力。第三,运用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学生通过扫描课本内容,触发情境视频,观看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儿童帮助父母场景,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家庭责任理解。课堂结束后,教师组织线上“感恩家长云分享会”,邀请学生与远方工作父母视频连线,分享学习体会与家务分担计划,并邀请部分家长进行互动反馈。通过这种沉浸式学习体验,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三方面深入理解孝敬父母、分担家务重要性,实现知情意行统一,使道德教育焕发时代活力与生命力。
结论:互联网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创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主动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通过优化网络资源融合教学策略,构建多元化教学资源库,推进课堂互动方式变革;通过创新互联网技术应用,开发特色化网络教学平台,拓展虚拟现实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与效果。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将呈现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发展趋势,为培养新时代具备良好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小学生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潘小霞. 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以福建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例[J]. 教师,2023(6):51-53.
[2] 陆守龙. 基于微课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 科学咨询,2019(37):107-108.
[3] 白柠. 基于互动学习平台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混合式教学研究[J]. 中国新通信,2024,26(14):101-103. DOI:10.3969/j.issn.1673-4866.2024.14.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