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下的统编版高中论说类文言文教学探究

作者

温美玲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重庆万州 404020

摘要:论说类文言文在文体、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思辨性因素,本文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并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八单元为例,探索促进学生思辨阅读与表达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论说类文言文

1“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与论说类文言文教学概述

1.1思辨性阅读

思辨性阅读是一种以“思”与“辨”为一体的阅读方式,需要读者质疑、思考、辨析、论证作品的语言、观点和思想。

1.2思辨性表达

思辨性表达是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引下展开的,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的过程中,让他们能够用辨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进而发展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1.3论说类文言文的相关概念

论说类文言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论说文是以议论和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有理有据、论证充分的文章;而狭义的论说文就专门指用“论”或者“说”来命名的文章,如《六国论》等。除了狭义和广义的论说文外,还包括一种特殊情况,该文类从整体来看并不归属于论说文,如《阿房宫赋》,文中第三段由描写转为议论,并运用比喻论证和排比论证,阐明写作目的,而后反思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时的统治者发出警告,主题明确,说理清晰,在本文中也可定义为论说类文言文。

2统编版高中语文论说类文言文选编分析

2.1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论说类文言文篇目梳理

统编版必修上下册:《劝学》《师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阿房宫赋》《答司马谏议书》《六国论》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老子〉四章》《过秦论》

2.2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论说类文言文编排分析

在统编版高中教材中,学生们最先遇到的都是偏向于形象思维的事论,其次是政论和史论,后者更偏向于思辨性思维。事论比政论、史论更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从必修上、下册,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学习内容由易到难的次序进行编排,使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学习。

2.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分析

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四篇文言文内容各不相同,但其人文主题可以用“责任与担当”来概括,要求学生去鉴赏精神内涵,传承人文精神。其核心任务是“倾听理性的声音”,它需要学生在学习经典课文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理性的判断,掌握理性的思维方法,进行理性的推理,具备问题意识,擅长进行思辨和表达。

《谏太宗十思疏》与《答司马谏议书》要求在了解背景基础上探讨“创业与守成”“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问题,发展学生辩证看待问题能力。《谏太宗十思疏》文章一开始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类比推理,巧妙运用反问以赞美帝王并且将话题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到了问题的核心上,指出了一个国家在和平时期依然要居安思危,然后又提出君王具备的十条准则,并劝说君王无为之治。《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对司马光质疑的申辩,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司马光是王安石的挚友,同时也是新政的反对者,故文中论证具有刚柔并济的特征,王安石以敬谦之词开头,表现出温和的特征。而在正文中,却尖锐地批判了名实之间的关系,一一驳斥了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主张,显示出一种坚定不移的改革之意。

《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讨论了秦一统天下的功过,从中吸取历史教训以古鉴今,前者写秦国灭亡的原因,后者写六国为秦所破的原因。在思辨性上,二者因特殊的目的和价值取向都存在论证偏颇的问题,但其体现了古代士人关注现实,关注历史的忧患意识与历史使命感。《阿房宫赋》写于唐朝日渐衰亡之际,大量铺陈夸张。文章开篇写宫室华美,统治者生活骄奢,暴敛金银珠宝,并与百姓作对比,最后发出议论秦国灭亡是因为不施行仁政穷奢极欲导致,并向同样大兴土木的唐敬宗提出委婉劝谏。《六国论》写于北宋中期。首先提出了六国灭亡原因是贿赂秦国,然后以“赂者”与“不赂者”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即:“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以此来劝诫君王。

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下的必修下八单元论说类文言文教学策略

3.1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能力,促进深度学习

高中必修下八单元这四篇结构缜密、说理透彻的文言文论说典范为基础,在提升学生思辨性思维方面彰显重要作用。应在理性的指导下教学,开展相应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全面、创新的思维。比如《六国论》一开始就指出,六国灭亡是因为贿赂秦,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观点,但这是六国灭亡的原因吗?教师要把握住这点,继续追问,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并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这是一个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训练,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辨思维能力的必要途径。

3.2倡导多元解读,促进思维发散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倡导多元解读教学方法是“新课标”要求的体现。“多元解读”并不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也不是单纯地对文本进行解释,它更是一种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它的出现标志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3.3开展思辨活动,强化思维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强调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发展的同时,也重点关注学生的思辨性表达。“思辨性表达”既包含书面表达也包含口语表达。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讲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无法在短时间内起效果,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课堂演讲训练上不能操之过急。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公开演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网上的资源,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关于演讲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并适时地给予肯定的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程霄玮.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9.

[3]程婷.“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下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D]. 福建师范大学,2021

[4]许嘉如. 高中语文论说类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 [D].闽南师范大学,2022.

[5]张超华.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8.

[6]肖梦华.文言文教学中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