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础测绘支撑生态修复和国土整治的应用方法
黄孝琛
枣庄拓宇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山东 枣庄 277100
摘要:生态修复和国土整治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基础测绘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开发、利用、整治、修复、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为相关工程提供了关键的空间信息支撑。本文在梳理基础测绘支撑生态修复和国土整治的意义与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基础测绘在生态修复和国土整治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实施监管等阶段的具体应用方法。研究认为,随着测绘技术的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基础测绘必将在生态修复和国土整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基础测绘;生态修复;国土整治;应用方法
1 基础测绘的意义
基础测绘是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基础,主要包括大地测量、航空航天摄影测量、卫星导航定位、重力测量等,目的是对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几何形态、空间位置等信息进行系统测定,形成各种比例尺的基础地图、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影像图等基础测绘成果。基础测绘成果是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生态保护修复、国土整治等工作的基础性地理信息,在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
2 基础测绘在生态修复和国土整治中的应用现状
2.1 服务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生态修复已成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举措。从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再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基础测绘在服务生态修复中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2]。目前基础测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已涵盖30多个类型的生态工程,服务范围遍及全国2/3的县级行政区,为国家和地方重大生态工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自然保护区规划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2.2 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提供测绘保障
在前期,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及时获取拟整治区国土利用、地形、地貌等信息,为项目区位选择、可行性论证提供支撑;在工程设计阶段,通过激光雷达、三维实景建模等技术获取高精度工程地形图,结合土壤调查、物探等,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等工程的优化设计提供参数;在项目实施阶段,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移动测量等技术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及时掌握工程进度、核算工程量、监测施工质量;竣工后利用遥感监测等手段,客观评估新增耕地、土地后期利用等情况。如在国土整治监测统计中,自然资源部利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手段,及时掌握了全国耕地、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生态状况,并通过无人机航测、地面调查等加强抽查复核,形成了权威、客观的土地整治监测成果(见表1)。
2.3 为生态修复和土地整治协同推进提供空间信息
一方面,基础测绘为生态修复和国土整治的一体化规划提供信息基础。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地面核查等,获取区域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并利用空间分析、多准则评价等技术,科学评估生态保护修复、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等空间"四线"的协调性,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基础测绘为生态修复和国土整治工程的协同实施提供动态监测手段。在工程建设中,利用遥感动态监测评估区域地表覆被与生态变化,结合地面调查分析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效果,及时发现生态退化或国土开发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并加以科学引导,实现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动态平衡[3]。
3 基础测绘在生态修复和国土整治全过程中的应用
3.1 在工程立项阶段的应用
生态修复和土地整治工程在立项论证阶段,需在全面掌握区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本底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发展需求等,论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测绘在该阶段主要是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地学调查等手段,全面、系统地查清工程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并通过与历史资料对比分析,掌握其演变规律,识别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为工程立项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支持。
3.2 在规划设计阶段的应用
规划设计是生态修复和国土整治工程实施的纲领和蓝图,基础测绘为规划方案编制、工程设计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和技术保障。在总体规划层面,通过对工程区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特征、区域发展需求等进行系统调查评估,客观分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问题,在国土空间规划指引下合理划定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土地整治开发强度分区,因地制宜提出生态保护、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工程设计层面,进一步细化工程措施的类型、布局和技术路线,这就需要对拟整治修复区的地形、水文、地质、植被等开展大比例尺的专项调查。如在土地整治中,利用RTK、电子经纬仪等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获取高精度的地形起伏、坡度等信息,并通过土壤剖面调查,掌握土壤质地、养分状况,进而合理确定平整场地标高、田块布局、水利配套等工程设计参数。再如在矿山生态修复中,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测量等获取厘米级精度的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结合地质钻探揭示矿体开采后的地下空洞分布,据此优化采空区回填、废弃地貌整治、植被配置等方案。
3.3 在实施监管阶段的应用
工程竣工验收是评估建设成效的关键。通过遥感监测、地面调查等手段,客观评价工程实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预测工程运行后的长期效应,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如在某区域土地综合整治后评估中,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监测新增耕地面积、后期利用情况,通过抽样调查评估新增耕地产能;并从粮食产量、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系统评价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土地整治使耕地面积净增加0.25万亩,亩均产量提高90公斤,农民收入提高856元,并减少水土流失面积2.4万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效益显著。
4 结语
生态修复和国土整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重大举措,而基础测绘是生态修复和国土整治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支撑。基础测绘通过构建精准的自然地理空间框架,为生态环境本底调查评估、区域生态问题诊断、重大生态工程规划布局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遥感、航测、地面调绘等技术手段,获取了覆盖全要素、全地域、全过程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信息,为工程方案设计、施工组织管理、动态监测评估等提供了时空数据支撑;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了生态保护修复、土地整治提升等的技术路径和实现方式,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志诚,龚惠玲,史晓明,马会强.浅谈基础测绘支撑生态修复和国土整治的应用方法[J].地理空间信息,2024,22(3):115-119.
[2]马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14):64-65.
[3]刘冬.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3(9):0194-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