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逐级递进”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探索
王士伟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
摘要:在全球化与工业4.0的双重浪潮下,制造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机电专业,作为制造业的核心领域,更是承载着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任。然而,面对快速发展的科技变革和日益复杂的市场需求,如何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具备高度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成为了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传教融合;人才培训;培训模式
引言:
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打破传统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力求构建一种“产教融合、逐级递进”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产教融合、逐级递进”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意义
这种培训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与产业之间的界限,实现了教育资源和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这种培训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学生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迅速适应和成长,对于机电专业而言,这种培训模式具有特别的意义。机电专业是一个需要高度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领域,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无法满足这一需求。而“产教融合、逐级递进”的培训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真实的项目经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培训模式还有助于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通过培养更多具备高度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能够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二、“产教融合、逐级递进”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策略
(一)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通过与机电行业领军企业的紧密合作,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建立起了深度合作关系,并共同打造了“智能制造实训基地”。这一基地不仅是学生实践操作的摇篮,更是他们接触真实工作环境和前沿技术的窗口。基地内引进了企业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让学生们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亲手进行机械加工、装配、调试等一系列操作,从而深入了解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这种合作模式让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操作中成长,不仅大大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们在这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实际工作中所需的能力和素质,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项目化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在机电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是一项创新且富有成效的策略。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接触到真实世界的挑战,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程设置上,机电专业精选了一系列来自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学生们被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都需要参与项目的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实施调试等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学会如何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他们未来步入职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提升教学质量
在机电专业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实践性,学院采取了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这一策略旨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行业实际的教学体验。机电专业成功聘请了多名在机械制造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高级技术职称的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他们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备课、授课,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形成了一种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们能够同时获得来自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教学资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学校还定期组织他们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这种双向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增强了教师团队的整体实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四)完善评价体系,注重综合素质评价
在机电专业的教学中,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机电专业在评价体系上进行了创新,构建了“理论考核+实践考核+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模式。理论考核侧重于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考核则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要求学生完成实际项目或技能操作,以此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综合素质评价则更为全面,它涵盖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通过综合评价学生的表现,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这种评价模式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全面的教学反馈,有助于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逐级递进”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在机电专业领域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为制造业的发展贡献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继蓉.能源化工高技能人才项目制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化工,2023,26(06):56-60.
[2]刘云斌,潘曙明.“产教融合、逐级递进”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探索——以机电专业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8):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