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类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作者

曾国凡 杨翠英

福建理工大学,福建福州,350118

摘  要:随着新工科教育的快速发展,理工类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的体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旨在探讨新工科背景下预科班学生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通过分析当前预科班体育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改革措施,以期提高预科班学生的体育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理工类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1.前言

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理工类大学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来说,体育教学不仅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还关系到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因此,研究新工科背景下预科班学生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理工类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和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教师18人(男12人,女6人),学生151人(男99人,女52人,共涉及16个民族)进行调查研究。

2.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预科班体育课教学组织模式现状

调查了解到国内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组织模式一般分为:分段式、综合型、俱乐部式。分段式:每学期有独立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一般一二年级为必修课,三四年级为选修课。调查发现目前理工类大学预科班体育课组织模式为分段式和俱乐部式相结合的模式;第一年为以行政班集中学习,第二年开始进行选项班的教学模式。

3.2预科班师资情况

调查发现,18位教师中助教3人,讲师5人,副教授9人,教授1人;高职称比例超过50%,理工类大学对预科班比较重视,任课教师多为高职称教师担任。

3.3预科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态度

预科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态度总体是积极向上的,64.65%男生和59.62%女生喜欢体育运动,但只有48.48%的男生和36.54%女生喜欢上体育课;通过与省内高校的体育教师交流发现这种现象在各级各类学校都普遍存在,调查原因有:体育课不够自由,或部分体育课内容不够吸引人。

3.4体育课带给预科班学生的收获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了体育课程的五个基本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调查显示,预科班体育课在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同学科学锻炼和运动习惯的养成。41.72%同学在体育课上收提升了体育运动技能,22.52%同学学掌握科学体育锻炼知识;13.91%同学养成体育锻炼习惯;7.28%同学增加了自信心;5.96%同学增强了人际交往的能力。

3.5预科班学生对现阶段体育课的认可情况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预科班学生对现阶段体育比较满意,9.27%学生对现阶段体育非常满意;但有33.11%学生态度比较模糊,认为现阶段体育课比较“一般”;现行的体育课程教学仍然需要改进。

3.6预科班学生对现阶段体育课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场地器材是预科学生不满意的首选,占65.56%;预科班学生认为没有良好的场地,在恶劣的天气无法保证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的进行;因此体育场馆设施是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3.7预科班学生期望的体育课内容

在对预科班学生期望的体育课内容调查发现,喜欢频次从高到低排序,排在前4名的是: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都超过半数以上;值得关注的是排在最后的3个分:舞龙舞狮,其他民族体育项目,体育理论;作为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本应对各民族体育项目更加感兴趣,却是排在倒数第2位,经过调查访谈:少数民族的传统项目在中学阶段已经慢慢退出了体育课堂,更多的是开展球类运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目前理工类大学预科班体育课为分段式和选项课相结合的模式;第一年为以行政班集中学习,第二年开始进行选项课教学模式;师资主要以高职称为主;预科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态度总体是积极向上,课外体育积极主动,体育课上表现相对沉闷;预科班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提升体育运动技能、科学锻炼和良好运动习惯、增强自信心、增进人际交往能力;绝大多数预科班学生对现阶段体育比较满意,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对现阶段体育课的态度比较模糊,说明现行体育课程教学仍需改进;场地器材是学生不满意的首选因素,场地器材是现阶段预科班体育课急待解决的问题。预科班学生期望的体育课内容依次: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网球、游泳、跆拳道、武术、足球、健身健美、轮滑、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操、舞龙舞狮、其他民族体育项目、体育理论。球类是目前预科班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

4.2建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素质、身心健康和团队协作精神。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开展多元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合理安排课程的时间和内容,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参与体育活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培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加强体育教学与民族文化的结合,通过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和活动,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基金项目:福建理工大学校教研教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我院少数民族学生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JG048)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质健康课题研究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国家总局文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7.

【3】窦文阳.关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分析研究【J】.新课程,2011(07):10-11.【4】靳玉乐,于泽元.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