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迁移结构化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与实施策略
汪伟 何军军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独墅湖实验小学 215128
摘要:动作迁移结构化教学通过分析和联结体育多个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实现了从静态学习单个项目的动作技术向多个项目动态学练的转变。帮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体验各种运动技术,发现不同运动项目间的共性,系统性学习单个运动项目,广泛性地体验多个运动项目的动作技能。通过所学技能的动作迁移,帮助学生明晰运动的本质,提升运动思维,深化并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过程更具有条理和逻辑性,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结构化教学 动作迁移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在应用情境中进行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教学,根据水平目标贯通设计,引导学生运用结构化、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课程内容的上下贯通,学生发展的连贯性。关注对某个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进行系统和完整地教学,对学习内容进行再整合、再重组和再开发。这也对体育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课堂教学要从 “教技能”转向“用技能教”,这一转变要求体育课堂教学不仅仅注重传授运动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通过动作迁移结构化教学设计,实现技能到实际运动的转化,帮助学生储备充分的运动技能,理解运动技术的基本逻辑,将运动技能真正内化并灵活运用。
一、结构化教学中动作迁移教学的内涵诠释
结构化教学指教师通过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多元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并逐渐形成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包括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等,进而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1]。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以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2]。就动作技能而言关联的本质在于动作迁移。“动作迁移”是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结构化学习的关键元素。动作迁移教学不仅能沟通动作技能之间的关系,也能有效助力学生运动思维的提升。通过所学技能的动作迁移,帮助学生明晰运动的本质,提升运动思维,深化并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动作迁移结构化教学的价值
(一)全面发展运动能力
动作迁移结构化教学是一种关联性强、体系化的教学方法,使得不同的运动项目实现关联。在结构化教学中,以单个技术动作为主干,将不同运动项目的知识与技术、技能与战术有效融合在一起,强调将单个技术动作放置于不同的运动情境中,帮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运动情境下运用并理解同一技术动作的多种应用方法。学生从简单的技术开始学习,逐渐过渡到复杂的技能和战术,通过逐步提高难度和复杂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层次清晰、完整且真实可行的技能体系。这种逐步深入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和战术,并使其在实际运动项目中能够更加流畅地运用所学知识。
(二)助力塑造健康行为
在教学实践中,动作迁移结构化教学将不同运动项目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各类运动项目的乐趣和特点,培养对多种运动的兴趣和热爱,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健康的生活习惯。结合多元运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体育健康知识体系,深化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的认知,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通过不同运动情境的关联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运动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进而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培养良好体育品德
动作迁移结构化教学能够嵌入真实比赛情境来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公平竞争意识。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升。
三、动作迁移结构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技能归纳:把握项目共性
小学体育结构化教学着眼于动作技能整体化体验。教师需对课时内容与相关运动项目和学科外内容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找出不同运动项目中技术动作的共性,基于同一技术特点,将多个运动项目置于同一课时中,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运动项目,增加练习趣味性。针对教学内容教师既要从大单元角度出发,观察课时内容内部动作技术之间的联系,形成课时整体结构;同时也要分析该技能与其他项目的关联性,形成单元整体系统;在此基础上更要从跨学科融合的角度发现体育教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师要用迁移性、结构性、整体性、系统性的关联思维进行体育教学,从而实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三维目标。
(二)学情分析:找准教学内容
水平二的学生通常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但还不够熟练或完善,接触的运动项目还不多。这些学生需要在已有的运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知识技能水平,增加应变能力和技战术运用。同时培养体能和协作能力,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基本技能迁移到新的运动项目或场景中,帮助学生理解技能的通用性和应用性。通过比较不同体育项目或场景中相似的技能要求和动作要领,帮助学生发现技能之间的联系和共通之处。比如,通过比较武术中的腾空飞脚动作和跨越式跳高中过杆摆腿的动作以及篮球三步上篮的动作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找到技能的共同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在进行武术单元学习的时候,同时体验跳高和篮球的技术动作。在接下来的跳高和篮球的学习的时候,提高练习效率,增加学生成功的体验。
水平三学生通常已经在多个体育项目中掌握了较高水平的基本技能和技战术,具备较高的体育素养和综合能力。这些学生需要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包括技战术水平的提升、体能的提高、战术运用能力的加强等。教师可以通过动作迁移结构化教学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技战术运用于不同的体育项目中,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技战术的应用和变化。比如,从足球的团队合作战术中学习到篮球的传球和拆分战术,让他们能够灵活地将已有的技能和战术应用于不同的比赛情境中。通过不同体育项目之间的技能迁移和互补,引导学生进行跨项目的综合学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例如,从羽毛球的快速反应和敏捷性中学习到乒乓球的发球技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技战术水平、综合能力和竞技水平,促进他们在体育领域中的全面发展和长期进步。
(三)教材开发:创新教学理念
教师需开发设计与学生知识技能体系相匹配,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运动情境中体验、经历各种不同的运动,帮助学生加深对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在教材开发初期,教师需要根据学情建立一个清晰的技能框架或目标,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动作技能,并明确列出这些技能在不同项目中的应用。对于相似的运动项目,识别和突出其中的共同特征和共通点,将这些共通的技能要素融入教材当中。例如,在篮球、排球和手球中,传球动作具有共同的基本要领,可以将传球技巧的原则和训练方法放在一个统一的课时中进行教学。在教材中,强调技能的特殊要素和变化之处,引导学生对比已掌握技能和新技能之间的差异,有助于学生理解并逐步迁移技能。
教师设计渐进式练习和活动,利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比赛等活动,逐步增加难度和复杂度,帮助学生迁移已有技能到新项目中。通过系统训练和适应,学练内容从简单到复杂,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提高技能迁移能力,并培养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关注学习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获取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必须亲身体验才能够形成肌肉记忆,形成自动化。在动作迁移结构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主题—迁移—循环—评价”的运动体验,引导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结构化发展。在主题环节教师可以根据主教学内容,确定每个课时的具体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兴趣,选取一个主项目的动作技术。在迁移环节安排相应的练习项目,确保每个项目都能涵盖主项目的相似技能。善于创设与学生的已有运动经验发生联系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运动技术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在循环环节,根据每个循环练习项目的特点,进行课堂组织安排,包括学生分组、实施练习的场地准备、所需器材的准备等。在评价环节,可设计一些简单的评估方法,如观察学生的技术运用情况、参与度等。每节课结束后进行简短的反馈与总结,提醒学生练习的重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激励学生在下一节课中进一步提高。
四、小结
动作迁移结构化教学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效手段,其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一个具体的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技术动作的学练体验,培养学生在各种不同运动情境下灵活运用技术的能力。动作迁移结构化教学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熟练掌握不同项目的技术细节,把握项目共性,分析学情找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开发教材,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祁宁宁,胡红杏.结构化教学:内涵、价值与实施策略[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01):49-54.
[2] 吴玉国,数学结构化教学中“五学”的内涵与践行策略[J].江苏教育,2021(0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