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激活乡村资源,点亮在地课程

作者

杨荣荣

常州市新北区新魏幼儿园

摘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乡村作为我们文化的根脉和生态的宝库,其独特的资源价值愈发显得珍贵。乡村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人文风情,更承载着丰富的传统知识和实践经验。然而,在幼儿教育领域,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些宝贵的乡村资源,导致乡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城市教育产生了“断层”。

关键词:乡村资源;幼儿园;课程建设

引言:

幼儿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它不仅关系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更是他们认知世界、培养情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乡村资源的价值,将其融入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中,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既富有乡土特色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学习环境。“激活乡村资源,点亮在地课程”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我们推动乡村资源利用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

一、乡村资源利用的幼儿园班本课程作用

(一)资源利用程度不均

尽管农村地区农作物资源丰富,但幼儿园在利用这些资源时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幼儿园成功地将农作物融入课程中,通过种植、观察和采摘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农作物的生长,深入了解乡村文化。然而,仍有许多幼儿园未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受限于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因素,未能深入挖掘农作物资源的教育价值。这一现象需要引起关注,并采取措施提升幼儿园对农作物资源的利用程度。

(二)教育方式多样化

在积极利用农作物资源的幼儿园里,教育方式展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有的幼儿园组织幼儿参与种植活动,让幼儿亲手种植农作物,观察它们从种子到成熟的全过程,感受生命的奇迹。有的则组织采摘活动,让幼儿在丰收的季节里体验收获的喜悦,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农作劳动的辛苦。同时,一些幼儿园还利用农作物进行手工制作,如用玉米叶、麦秆等材料制作手工艺品,这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让农作物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发挥了更大的价值。

(三)家园共育不足

在利用农作物资源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中,家长的参与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现实中,家长的参与程度往往不尽如人意。许多家长由于工作忙碌、时间紧张等因素,难以抽出时间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家园共育的缺失。家园共育的缺失不仅影响了幼儿对农作物资源的深入了解和体验,也限制了农作物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为了充分发挥农作物资源的教育价值,幼儿园需要积极寻求策略,如定期举办亲子活动、开设家长课堂等,以提升家长的参与度,共同促进农作物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整合与利用。

(四)资源更新与维护

部分具有前瞻性的幼儿园已经建立了农作物资源资料库,这个资料库涵盖了丰富的图片、视频和实物材料,为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随着课程的深入进行和资源的不断消耗,如何确保这些资源的及时更新和维护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部分幼儿园在资源库的运营和管理方面缺乏相关经验和资源,导致资源库的更新和维护工作难以得到有效执行。这不仅影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制约了幼儿园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幼儿园需要加强对资源库的投入和管理,确保资源的持续更新和维护,以支持课程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二、激活乡村资源点亮在地课程对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建设的意义

乡村,作为自然与人文的交汇之地,蕴藏着丰富多样的农作物资源,这些不仅是农耕文化的具体体现,更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素材。在幼儿园教育中,班本课程的建设是一项核心任务,它关乎到孩子们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而将乡村的农作物资源融入班本课程,不仅能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还能使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同时,通过观察和接触农作物,孩子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对生命科学的认识与理解。农作物资源的利用对幼儿园班本课程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它丰富了课程内容。通过引入农作物,我们可以将季节变化、植物生长、农作方式等知识融入课程中,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其次,它提高了课程的实践性。孩子们可以亲手种植农作物、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参与农作物的收获过程,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此外,农作物资源的利用还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通过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认识农药化肥的危害等知识,孩子们能够更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推动乡村资源(农作物)利用对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要深入挖掘乡村资源的教育价值,将农作物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二是要关注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设计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课程内容;三是要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对乡村资源的认识与利用能力;四是要加强与乡村社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乡村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协同发展。

三、推动乡村资源利用的幼儿园班本课程策略

(一)明确课程目标,强调乡土文化教育

在设计幼儿园班本课程时,我们必须清晰地明确课程目标,以确保课程内容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而且能够深入幼儿的心灵。其中,强调乡土文化的教育价值尤为关键,因为它能帮助幼儿建立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五谷杂粮知多少”课程为例,这是一个绝佳的契机,让幼儿走进乡村的农作物世界,感受大自然的馈赠。在这门课程中,教师会向幼儿介绍本地常见的农作物,如金黄的稻谷、沉甸甸的小麦、硕果累累的玉米等。通过生动的图片、实物展示和互动游戏,幼儿们能够直观地了解这些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从播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生命的奇迹。同时,教师还会向幼儿讲述与农作物相关的乡土故事,如农民伯伯辛勤耕耘的故事、农作物丰收时的喜悦场景等,让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乡村的农作物文化。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幼儿体验

为了让幼儿们更加亲近自然,深入体验乡土文化的魅力,我们特别组织了一系列与农作物相关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幼儿们亲手参与农作物的种植、收割等过程,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观察和成长。幼儿园内设立了“小小农场”这一特殊区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平台。在这里,幼儿们可以亲手种植各种蔬菜、瓜果等农作物,从选择种子、播种、浇水到施肥,每一步都由他们亲自完成。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学会了如何照料这些农作物,并见证了它们从种子发芽、长出绿叶到开花结果的神奇过程。当农作物成熟时,孩子们又将参与收割的工作。他们使用小镰刀、剪刀等工具,小心翼翼地将农作物收割下来,并亲手将果实采摘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和乐趣,还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和成就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幼儿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还能够增强对乡土文化的直观感受。他们学会了珍惜劳动成果,懂得了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和乡土文化。这些宝贵的经验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利用乡土资源,创设教育环境

为了将乡土文化的魅力融入幼儿教育中,我们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如广袤的农田和硕果累累的果园,为幼儿们创设了一个充满乡土特色的教育环境。在幼儿园户外区域,我们特别设置了“农作物观察角”。这里种植了多种农作物,如稻谷、玉米、蔬菜和水果等,让幼儿们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状态。他们可以看到农作物从种子发芽到茁壮成长的整个过程,了解每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特点。这种直观的观察方式不仅激发了幼儿们的好奇心,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同时,我们还积极利用当地的农田和果园资源,组织幼儿们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在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走进农田,亲手触摸土壤,感受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走进果园,品尝新鲜的果实,了解果树的种植和养护知识。这些实地参观活动不仅让幼儿们亲身体验了乡土文化的魅力,还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乡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通过这样的教育环境创设和实地参观活动,我们成功地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了幼儿教育中,让幼儿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结合季节变化,开展主题教育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我们注重结合季节变化,开展与农作物紧密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旨在让幼儿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季节变化,从而增强他们对自然和乡土文化的认知。春季是播种的季节,大地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在这个时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们参与播种活动。孩子们亲手将种子埋入土中,体验播种的乐趣,并记录下种子的生长过程。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幼儿们了解到春季是播种的好时节,还激发了他们对植物生长的好奇心。而到了秋季,则是丰收的季节。金黄的稻谷、硕果累累的果树,都展示着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在这个时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们参观农田或果园,亲眼见证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孩子们可以亲手采摘果实,品尝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感受丰收的喜悦。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幼儿们了解到秋季是收获的季节,还让他们更加珍惜劳动成果,懂得感恩大自然。通过春季播种和秋季丰收的主题教育活动,幼儿们能够深刻体验到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季节变化,增强对自然和乡土文化的认知。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们的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融入乡土文化元素,丰富课程内容

在精心设计的幼儿园课程中,我们注重将乡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当讲述农作物相关知识时,教师会巧妙地穿插一些与农作物紧密相连的乡土故事和歌谣,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介绍稻谷的生长过程时,教师可以讲述一段关于稻谷的乡土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种植稻谷了。他们辛勤地耕耘,用心地照料,最终收获了满满的稻谷。每当稻谷熟了,黄澄澄的一片,就像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金色礼物。”接着,教师可以教唱一首关于稻谷的歌谣:“稻谷熟了黄又黄,农民伯伯笑开颜。一把镰刀手中握,割下稻谷装满仓。”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幼儿在听故事、唱歌谣的过程中了解了稻谷的生长过程和特点,还让他们感受到了农民伯伯的辛勤付出和收获的喜悦。同时,这些乡土文化元素也激发了幼儿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心。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幼儿们能够在快乐中成长,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乡土文化的魅力。

(六)开展家园共育,促进亲子互动

幼儿园高度重视家园共育的理念,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促进亲子之间的深度互动,并共同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我们深知,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对于幼儿的教育至关重要。在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活动中,我们特别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和幼儿一同走进农田,亲手种植和收割农作物。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幼儿体验到了劳动的喜悦和成果,还让他们与家长共同分享了这一难忘的时光。家长们在活动中不仅展示了他们的种植技巧和经验,还向孩子们讲述了关于农作物的故事和传说,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魅力。此外,我们也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孩子一起探讨农作物的知识和经验。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家中的蔬菜、水果等农作物,让他们了解这些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特点。同时,家长还可以向孩子讲述自己小时候在农田里劳作的经历和感受,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通过这样的家园共育方式,我们成功地促进了亲子之间的深度互动,让家长和幼儿一起传承和弘扬了乡土文化。这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和经验,还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

结语:

在推动乡村资源利用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的道路上,我们见证了乡村资源的无限魅力和教育价值。通过激活这些资源,我们成功地点亮了在地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充满探索和发现的新世界。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乡村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注入更多活力和创新。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乡村资源将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点亮更多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邵日芳,茅茵.幼儿园课程建设基本策略与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3,39(04):16-18.

[2]望欢.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建设[J].新课程(上),2016(04):35-36.

[3]姚林林. 幼儿园课程建设现存问题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