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制造技术的智能机械制造工艺分析
李威
北京天玛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101399
摘要:制造业作为经济建设的支柱,是社会与民生发展的保障,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我国虽为制造大国,但与制造强国仍相差甚远。培育行业新优势,让制造大国转变为超大的制造强国,拓展智能制造关联产业,对经济增长显得尤为紧迫。本文阐述了智能制造的本质,并探讨智能机械制造工艺。
关键词:智能制造技术;制造工艺;关键技术
智能制造原本就是制造业步入创新发展的强大抓手,也是转型升级的可靠之选。加快智能制造,无疑是打造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未来十年,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为此,要加快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重视智能制造相关产业的工业基础能力建设,推进各类智能制造所需人才的培养培训,聚焦重点领域突破关键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技术,重点提升重大智能制造装备集成创新能力,同步推进绿色制造,加快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1智能制造的本质
广义上,智能制造涵盖了诸多的理念、思想,从市场调研、概念与实体设计、加工、零部件检测、装配直至报废回收的全部过程,均属智能制造的范畴。智能制造,有如下几层涵义。①生产智能化。依托智能制造,对生产信息进行智能、全方位地把控。②配置智能化。将制造工艺、信息技术加以统筹,利用线上平台整合各类资源,挣脱地域方面的限制,将原料、零部件输送至恰当的地方。③控制智能化。以数字化技术为载体,汇集知识处理、数控技术,能够促进机械制造业的稳定发展。
2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
2.1传感检测技术
在智能制造体系中,智能仪器仪表、工业传感器核心器件以及传感器集成应用担任关键的角色。对系统而言,为了对外部世界进行感知,需搭配各类传感器,如声像、声音以及色彩。在传感器输入中,视觉的比重高达80%,对光学信息进行转换,使其成为数字电信号,表示不同像素点各自的灰度、色彩,再现整个场景中的具体画面。当传感器被感知以后,信号也会被转换为其他信号,供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方可体现“智能”。
2.2 3D打印技术
伴随3D打印技术的创新,纳米、生物材料也陆续地涌现。该情况下,制造业模式也迎来颠覆性的变化。作为新型的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至今尚未做到大规模实用。如金属材料,很多均是选择激光烧结技术。无论金属切屑加工还是增材制造技术,都要遵从高效、实用的原则。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传统制造技术仍需设计其他信息接口,为智能制造系统提供周全的服务。
2.3新材料技术
轻量化、方便加工、高性能,这是新材料显著地特点,也是智能制造应当具备的物质条件。一些工业级材料,特别是碳纳米或是碳纤维,未来还应争取更大的创新,以确保物质材料得到持续地优化。
2.4快速识别技术
智能制造系统,应当辨识物件属于何种特性。精准识别,这也是对信息流进行提取的依据。智能制造系统,其核心就是要将物流顺利地更改为信息流。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典型的无线通信技术,能够准确地识别出无线信号,对系统内部的数据进行读写。在此基础上,创新尖端的识别技术,此乃提取信息流的根本。如工件分类、编码技术,能够对工艺、人员还有设备信息设置单一的编码,录入到整个计算机网络中,促使制造工艺信息化,增强生产环节的可控性。
2.5无线通讯与定位技术
利用RFID、无线传感以及传感器,对生产现场实施全周期地监控,将最顶端的生产数据发送给控制中心,由系统来完成初步地计算。机器沟通的效率相当高,整个操作也十分便捷。依托无线通讯技术,各部门可以对系统里面的信息进行共享,从而为智能系统搭建一座互动的桥梁。实时定位系统,同样也用到了光学、声学技术,精准把控设备的位置,找准物体的地点、特色,使控制系统能够将具体的信息反馈给后台人员。
2.6数据采集与分析
中央处理系统,其数据都是源于采集系统,有助于用户从质量、工艺方面对产品作出评估。如今,采集系统基本上都是以微处理器、PLC控制器为载体,其稳定、精准性有待提升。同时,与智能系统也要设计一个高端传感器接口,对数据进行准确采集。
2.7预测型智能制造技术
智能诊断、维护,这是智能制造系统最为核心的两大功能。经长期的使用,设备会磨损、其性能也会衰退,从而引起故障甚至是停机。而预测型制造,即在第一时间评估设备是否健康,并非事后抢修,也不是提前更换一些可持续使用的部件。相反,是对设备可能失效的时间做出预测,制定具体的维修方案,促进“准时”维修,提高设备的可用性。构建寿命预测数学模型,该类数据处理与计算,有助于提高智能制造水平。
2.8 机器人技术
机器人,关键是以智能来取缔人类,完成某些特定的动作。如今,机器人承接的任务早就从简单的焊接、装配升格为元件生产。其硬件持续改进,而软件提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机器人今后的类型、范围,使其更加精准、灵活。未来,利用机械自身学习可以适应生产,使其与人类达成互动。机器人语言、人工智能以及多机协作,均为机器人技术应当解决的难题。
3 智能机械制造工艺的创新发展
3.1 分散多动力
为推动机械制造工艺的创新,分散多动力是不可忽略的要点。根据集中动力源具体的负荷大小、输出特性,我们有必要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适时地更新。为了对机械制造工艺加以创新,应当对机器中的各环节的运动特性予以监控。各类机械设备,其技术效率均必须满足行业标准,此乃分散多动力的前提。机械制造工艺,应当利用液压、气压或是机械等不同的动力源,对某个运动部件进行驱动,确保零部件得到自如地运转。关于分散多动力,今后我们应当着力于解决多动力优化模型、模块化这些问题,要建立新的数据库,研发适用性更高的动力源,解决技术方面的难题。
3.2 伺服电直驱
在机械制造行业,动力源是十分关键的问题。伺服电直驱,也是极具创新力度的制造驱动技术。而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关键还是要解决弹性变形、动作迟缓以及转动惯性这些较为现实的难题,让机械制造保持更高的精度,在更加安全的状态下运行,节省维护方面的成本,缩短天数。关于传动创新,核心还是要让设备保持优越的传动性能,让制造工艺逐步迈入智能,节省运行环节的耗能。对于直驱、零转动,要让电动机达到足够的直驱效力。有关伺服电直驱,其性能不能太低。需根据动力学原理,对转动模式做出深层次的探究,推出其他类型的控制、驱动器。这样一来,从技术层面为机械制造工艺与创新做好坚强的后盾。
3.3 集成一体化
集成一体化,同样也是制造工艺不可忽略的创新之举。换言之:要将电气技术、设备制造还有管理软件多方联合,推动制造工艺走向高精密、智能化,在耗能小、效率高的情况下运行,对液压、电气还有机械设备的传动方式作出改进,确保智能化技术能够深层次地融入到制造工艺中,使制造工艺得到逐步地创新。对一体化体系进行建立时,需确保零部件、传动系统以及动力源做到一体化,在零部件中成功地嵌入专门的智能传感器。利用设备运转来采集相关的数据,促进智能化管理,提高制造水平与效率。除上述外,集成一体化还需将智能化管理统筹于生产环节,以管理促生产,推动机械制造业的综合性发展。
结束语
智能化时代,为加快机械制造业的创新步伐,使其走向高度智能化,前提是研发、推广领先的智能化技术、制造工艺。以技术促生产、管理,确保机械制造的能效,使其达到制造行业的节能标准,节省耗能、成本,推动机械制造业的全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机智能技术研究院.王涛:智能制造的核心机制与实施路径[Z/OL].(2020-06-19)
[2] 国机智能技术研究院.国机集团智能工厂规划与技术标准[S].北京:国机智能技术研究院,2018.
[3] 数字经济网.中国工程院正式提出新一代智能制造[Z].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