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艺术浅析
马红刚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学校、河北省邯郸市056038
摘要:艺术性的课堂,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引领者,教师坚持艺术教学,必然能够点燃学生的激情,使其获得美的体验,为物理教学水平的提升打下牢固的根基。本文从导课、提问、语言等多个方面,探讨物理课堂中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艺术
物理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何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智力与创新思维,这是物理老师要思考的事情。为此,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深耕教材外,还应当把握好教学艺术。这里提及的课堂教学艺术,体现为导课、语言、提问以及促学生发展等诸多方面。基于教学实践,我们将阐述初中物理中典型的教学艺术。
1导入环节,把握教学的导课艺术
教师需保证语言的启发性、科学性、启发性,要富含感情色彩,在精准、易懂的前提下提升表现力,或抑扬顿挫,或幽默风趣,要带着一颗天真的好奇心与学生共同探究,察觉、解决问题,用真挚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共鸣。以“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一课为例,教师用“人坐在沙发上”、“人坐在一枚钉子上”作出对比,其收效也会十分明显。课程语言必须满足如下三点要求:清楚、得当、艺术。用词要绝对准确、恰当,同时把握好讲话的速度、声音和情绪。在关键时刻要满怀激情,语言精炼、生动、富含哲理。
2 提问艺术,掌握提问的“尺度”
课堂提问,必须考虑个性的差异性作,保证提问的精准性。同时,要渗入同课异问的成分要素,掌握提问的“尺度”,打造灵动的物理课堂。关于问题难度,应当控制好梯度,聚焦“志趣能交融”。如此,学生才能养成自学的习惯,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同时,教师也要多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缩短师生双方的距离,调动课堂气氛。如《电路初探》这个章节,教师在提问时应当表现对班上特困生的“爱护”,提出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如电路连接的方式、家用电器构图。对于有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可提问电流、电流表如何使用之类的问题。如此,不同能力等级的学生均可从课堂提问中有新的进步。对于班上的特困生,教师切勿不予理睬,否则他们会认为自己对班级无关紧要。时间长了,他们也会心生自卑,对后续的发展十分不利。为此,教师需要照顾全班学生的心理,用心对待每个人,给予必要的尊重、鼓励。在调动课堂氛围的同时,带领全班学生步入神奇的物理世界。
3 情境设计,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实践中,教师要增强学生对物理的探索欲。如“光的折射”一课,教师可设计一组实验情境:找到一个透明、干净的水槽,在水中斜方向插入一根筷子,让学生自行观察水中的变化:筷子是弯曲的。此时,学生也会质疑:筷子在水面、水中,为何会有折的现象?原因在于:光的折射。同时,教师还可创设如下情境:在一个玻璃槽内装上50%的槽水,然后放入一些剪纸鱼,请几个人上来用钢丝直刺水槽中的“鱼”。当学生按眼中所示“鱼”的方向进行刺入时,结果总是失败。对此,教师解释:因为大家刺到的都是“鱼”上方,所以失败。紧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张图:在2种不一样的介质表面上进行传播时,光也会形成折射,我们人只能沿直线的方向去看物体,所以人眼中“鱼”相比实际位置,其实是更高的。若你是渔民,你在叉鱼时又会如何做?很多人会马上回答,在鱼的偏下方,即可成功叉到鱼。教师顺势提问:你站在水面下抬头看岸上的人,“人”会在哪个方位?很多学生也会精准做答。这样趣味的讲解,将光的折射原理巧妙地结合到生活中,提高了课堂效率。为了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组图片,如海市蜃楼、雨后彩虹高挂,同时问到:这些属于何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有的学生回答不全面,教师需要立即补充。一方面,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另一方面,促进学以致用。需指出的一点,教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层次、灵活性,引导学生自主“解疑”,保证物理内容的艺术性。
4挖掘教材,展示物理学科之美
为了让教材中的文字散发出绚烂的光彩,教师还需努力深耕、挖掘。运用可行性较高的方法,展示物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好物理。展示物理之美,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扩散”这节课,教师事先开展一组演示实验,往一杯水中滴上一滴红墨水,将它静置一阵,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水中有什么变化:整杯水都变成了红色,这是为何?归根结底:水分子、红墨水分子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无规则的运动状态,尽管我们的眼睛看不见,但这种无规则运动引起的物理现象,是清晰存在的,此乃物理学科中的“转换法”。也就是:微观状态下的分子运动,经转换后得到一种宏观状态的物理现象。一方面,学生直观地看到了物理现象;另一方面,他们也从中明白了物理原理。第二种方法,利用物理实验来指引学生加入实践,让他们在探究活动中,领略物理知识的奥妙与美。换言之,教师在物理课上要指引学生自主地探究、找出事物内在的相关性。不过,课堂中有时也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该情况下,教师必须循序善诱,耐心指导,多例举生活中典型的事例,让学生从之前的感官认识升华为如今的理性认识。以“电功率”这部分为例,很多初中生对于这个概念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先要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些自己知道的家用电器,接着提问:大家知道的家用电器,它们在工作时电能表显示的转速是一样的吗?为了验证答案是否正确,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组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明白:每一种家用电器,它们在使用、工作时,其电能表显示的转速都是不一样的。究其根源:在单位时间内,电器耗费的电能不同。也就是说,每种电器耗费电能的速度不一样。接着,教师要继续引导:物理学中,电器在工作时耗电快慢的这个物理量,我们称作“电功率”。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从教材中去寻找电功率的单位、符号,播放每款家用电器的动态图。很快,学生也会发现电功率的不同,从电功率中感受物理的趣味、奥妙。
5 思维拓展,促进学生发展
5.1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为发展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和提升综合能力,关键是引导他们自主地思考。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设计一些易于找到答案的物理问题,利用试验、故事情境等,帮助学生激发、拓展思维。情境设计必须紧扣学生的心弦,将其带入一种全新的物理情境中,抓住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的特点,培养他们的积极思维,使其有能力用用过往所学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问题。
5.2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
叶圣陶曾说:“教的目的在于不教。”实质上,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边性活动,是自主求知、探索的过程。在学习的路上,学生难免会遇到不同的难题。身为教师,必须利用自身在教学中的优势地位,尊重学生主体性,指引他们参与互动与知识探索。在设疑--质疑--释疑中,学生也会形成正确的认知,运用过往所学进行独立思考。当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点拨,以促进事半功倍。初中物理课上,教师应当设计一些难度系数适中的题目,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促进智力发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自主思考、问题解决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结束语
初中物理课中,涵盖了导课、语言、课堂提问以及促思维发展等多种不同的教学艺术。一节物理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学艺术、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以身作则,提升专业技能、功夫到位,不断探索教学中实用、灵活的教学艺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之目标。
参考文献
[1]丁宁.初中物理课堂及时反馈性评价教学的艺术[J].名师在线,2018(03):94-95.
[2]张月兰.于明理处显“糊涂”--“糊涂”艺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11):40-42.
[3]韩炜.初中物理教学艺术浅析[J].才智,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