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减污降碳协同策略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张宇

浙江华安节能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城市,是惠及全民的社会福利,也是应对社会经济发展挑战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必须要注重城市的污染排放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当前,我国正处于塑造美丽城市的关键节点,同步迈向碳排放峰值的实现与碳中和目标的深入实施。鉴于环境污染与碳排放本质上的相互关联,加强城市减污与降碳的协同作用,对于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重目标尤为关键。

关键词:减污降碳协同策略;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应用

前言

深化污染防治行动,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是党中央立足国家整体发展蓝图,深切关注民众福祉,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中国所作出的深远战略规划。这一决策旨在通过强化环境保护带动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的关键步骤。在此战略导向下,我们应当进一步细化和强化减污降碳协同作用的具体实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跃升筑牢基石。

1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概述

人类活动是引起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能源消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行业会排放大量的大气污染物、固体废物、水污染物等,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而且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与温室气体的来源主要为能源消费、工业生产、居民生活、交通运输等,为减污和降碳两个战略任务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相关部门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在各个方面进行有效协调,如在目标指标、控制对象、政策工具等方面,真正实现减污降碳提质增效。

1.1目标指标

新发展阶段,迈向“美丽中国”愿景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减污与降碳战略的并举,旨在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提升的双重保障下,驱动经济社会向绿色发展转型,全面增进民众福祉。减污与降碳,犹如硬币两面,需紧密协同各自目标:减污以优化环境,降碳促社会永续。两者相辅相成,是确保2030年前达峰目标达成并为环境质量飞跃提供核心驱动力的关键所在。

1.2管控区域

鉴于环境污染物质与温室气体排放均源于人类活动的本质,探究环境污染状况与碳排放问题时,必须重视二者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高度一致性特征。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地带,伴随高强度的能源消耗,往往不仅饱受环境退化的困扰,还承受着巨大的碳排放负担,这对公共健康及生态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聚焦于这些重污染与高排放的核心区域,推行减污与降碳相结合的高效策略显得尤为关键。这一举措旨在通过精准施策,不仅提升生态环境的整体品质,还力求大幅削减碳足迹,为保障人类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坚实的绿色屏障。

1.3控制对象

环境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的共同来源包含能源消费、工业生产、居民生活、交通运输等。所以,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践中,我们需要对各部门的能源结构、能源消费方式、生产工艺、污染控制技术路径等的差异性进行综合性分析,并对排放的具体污染物类型、污染物排放强度等的差异性进行全面分析,从而重点关注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都比较高的部门和行业,以便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提供依据,从而实现源头控制,并促进协同减排增效。

1.4措施任务

鉴于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源的高度相关性,协同控制策略应着眼于这些共通源头。核心举措包括能效提升与能耗降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这些均为实现减污与降碳双赢的关键路径。此外,需健全污染治理技术评估系统,融入碳排放参数,将协同减排成效作为评判污染治理技术效能的关键标准之一,据此指导技术路径的优化,旨在同步提高污染治理效率与减少碳足迹,推动环境污染治理与碳排放管理的深度协同进步。

1.5政策工具

为了高效达成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强化政策支撑体系势在必行。政府层面不仅需精炼战略蓝图,确保各项措施精准实施,还需依据实际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法规与制度框架,以促成环境污染治理与气候变化应对机制的深度融合。正是通过这一途径,我们方能确保减污降碳协同政策体系的实效性,持续推动其向更趋完善的方向发展。

2城市减污降碳协调增效的优化对策

2.1形成减污降碳的协同理念

秉承协同创新的引领思想,深化城市的绿色发展路径,是提升资源利用率、强化源头减量化等城市管理效能的关键。因此,构建一种新颖的城市管理模式至关重要,旨在让绿色发展观念深植人心。作为城市管理的先进理念,减污降碳协同不仅促进了资源在城市循环中的高效利用,还推动了固废无害化处理和交通减排的实施,提升了各行各业的污染控制技术水平,从根本上减少了污染物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加速了产业升级转型与能源循环利用的步伐,进一步提高了清洁能源在城市中的应用效能,减轻了化石能源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随着这一理念的广泛渗透,企业和个人将更加自觉遵循并实践减污降碳原则,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石。

2.2构建减污降碳的协同目标

城市推动减污降碳行动时,需确立统一的协同目标体系,旨在协同推进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协同目标设定应侧重于精准调控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量,实施跨领域综合协调,并依据各城市排放特点,量身定制关键指标体系。对于污染严峻的城市,特别组建协调控制专项小组,坚持以控制为根本,强化污染物与CO2排放的管理权重,继而按区域细分,借助科学方法分析,为城市量体裁衣制定减排蓝图,增强区域管理强度。这一策略不仅从技术革新与工艺改进着手,还强化了能源消耗的有效管理,实现了环境污染治理与气候变化应对的深度融合与协同推进。

2.3完善减污降碳的协同管理机制

审视我国现行的减污降碳政策体系,不难发现,针对污染物排放的管控政策展现了显著的成效与影响力。然而,尽管碳交易市场已被视为控制碳排放的创新且有效的机制,目前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其对全局碳排放管理的效能尚未充分释放。鉴于此,强化减污措施与碳排放控制政策之间的协同配合,提升两者在实践层面的融合度与互补性,变得尤为关键,旨在通过制度设计的优化与执行力度的加强,实现减污与降碳在策略实施上的相辅相成,共同提升整体的环境治理效能。

2.3.1从源头加强减污降碳的管理

强化自源头的减污降碳管控,需构建精细化合作机制,对城市内部实行碳排放与污染排放的分区管理,并建立健全排放清单制度。深化探索减污与降碳的互馈效应,侧重于地域空间规划,加大对关键区域排放的管制力度。同时,推广高效能源利用模式,以增强城市内部减污降碳管理效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污染排放严格治理,将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融入,形成互补,同步评估二者的排放源与现有管控潜能,精心挑选协同效益最大化的策略路径,以强化管控的协同性和实效性。

2.3.2加强污染物与碳排放的过程管理

鉴于污染物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内在关联性,应把握这一共性,于污染控制环节深入探寻同步加剧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据此在能源消费、碳排放限额及利用效率上设定严格标准,强化污染物排放与碳排放的全链条管理。同时,构建“双总量”控制体系,既紧抓污染物排放的总量削减,又强化碳排放总量的管理,将二者统一纳入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体系,协同推进,以增强减污降碳综合管理的实际效能。

结束语

减污降碳协同策略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展现出非凡的应用意义与价值。其有效实施仰赖于政策法规框架的健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产业结构与能源模式的精进优化,以及民众广泛参与意识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鉴于各城市独有的发展背景与现状,量身定制实施方案与政策措施至关重要,确保策略贴合实际,成效显著且持久。

展望未来,学术与实践界可深化探索减污降碳协同策略在多样城市形态中的差异化应用效果,剖析其在具体实施进程中的动态监控机制与效果评估技法,为持续优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力促城市绿色转型的稳步前行与全球环境目标的加速实现。

参考文献:

[1]典型城镇污水处理厂碳源智能投加控制生产性试验[J].吴宇行;王晓东;陈宁;杨本亮;颜廷梁;黄青.环境工程,2021(06)

[2]污水处理过程中除磷加药智能控制系统及应用研究[J].黄俊熙;岑玉铭;关宇霆;张伟龙.中国给水排水,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