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视角下人才借调全过程培养模式的探索思考
杨贵焙
黔东南州烟草专卖局(公司),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 556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人才强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着重突出了人才培养发展工作的时代重要性,其中队伍建设是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加快培养造就青年人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因此本文立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基于共生理论结合当前人才借调培养方式,探索提出共生理论视角下人才借调全过程培养模式,为人才借调等“双向”培养做出了有效探析。
一、理论依据
“共生”通常指不同生命体依托某种物质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共生共存且又相互抑制的联结关系,早期应用于生物学物种领域研究。
共生理论包含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要素。共生单元是共生体的基本构成单位和物质条件,可通过质象参量的特征及系列细化指标描述,质参量反映共生单元内部性质,象参量体现共生单元外部特征。共生模式也被称为共生关系,指共生单元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具体形式,包括作用方式及强度,以及共生单元之间的信息及能量传递转化关系。共生环境指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物质、信息和能量交互的载体,是共生模式的运行环境,例如政策、制度等框架支撑。
二、基于共生理论视角下人才借调全过程培养模式模型
基于共生理论,就人才借调培养方式,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内涵要求,搭建当前人才借调全过程培养模式模型如下图1所示。
(一)人才借调全过程培养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指的是当前人才借调培养方式中共生单元各主体,即借调单位、借调人员、被借调单位等,在本单位系统共生单元中,各主体都是以“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而相互协同促进的。
(二)人才借调全过程培养共生模式
就结合当前人才队伍建设目标来看,构建健全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以及互惠共生模式,才能更好发挥共生单元中各主体在人才借调全过程培养上的自身优势。
(三)人才借调全过程培养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物质、信息和能量交互的载体,即当前人才队伍发展相关政策、机制、考核体系、等系列人才培养配套,共生环境一定程度是影响着共生单元、模式的相互发展。
三、基于共生理论视角下人才借调全过程培养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
目前,“借调”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方式,被广泛运用于当前人才培养中,在加速人才培养发展上确实有突出作用,但就结合共生理论视角下人才借调全过程培养搭建来说尚存在以下几点现实问题:
(一)共生单元思想认识参差,交互合力不足
在目前人才借调全过程培养模式搭建上来看,各共生单元主体单位会因受其上下级站位思考或不同系统认识等固化思维影响,而造成在“借调”培养方式上各主体交互合力不足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借调单位往往会存在对借调上重“业务用”而缺培养式“反馈评”情况;二是借调人员会普遍存在“机械式”执行,埋头苦干思想,缺乏借调期培养规划;被借调单位对于借调人员则普遍以“放养”方式对待,对借调培养方式认识较为浅显。各主体对于人才借调培养方式内涵认识有参差,而致人才借调培养发展合力不足。
(二)共生模式单一割裂,借调培养断层明显
在基于共生理论中共生模式因素分析来看,目前人才借调培养发展环节上普遍存在单一割裂、断层式培养等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借调单位方面缺乏该人员历来成长发展特点、模式等方面认识,尚存在仅关注于借调期单方面培养发展环节,借调期评价方式中缺少对比纵向提升评价。二是被借调单位缺乏对借调前人员素质能力等成长画像反馈,同时存在借调期间持续关注过少以及借调后培养调整和使用力度较弱等问题。人才借调培养各环节较为脱钩,断层式特点明显。
(三)共生环境不佳,相应配套支撑不足
当前人才借调全过程培养发展的共生环境不佳,特别是支撑其发展的配套制度、措施、机制等较为欠缺,通过日常总结、访谈等方式得出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借调期间考核方式单一,各主体考核体系不互通、不完善。如原单位绩效考核简单以部门平均分计算;借调期间考核鉴定不适用于原单位个人评先评优。二是借调培养缺乏合理晋升兜底支持,一定程度耽误借调人员职业向上规划,影响借调人员积极性。三是缺乏人才借调科学贡献考核正向激励,导致部分单位不愿贡献人才参与借调培养。
四、基于共生理论视角下人才借调全过程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针对共生理论视角下人才借调全过程培养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问题,结合共生理论中“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因素方面,有以下几点优化策略:
(一)协调共生单元,强化各方主体培养合力
1.制定周期人才借调全过程培养实施方案。借调单位结合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以及人才现状,制定人才借调培养实施方案,明确人才借调全过程培养中各方主体管理职责、实施措施、培养预期提升等内容,强化各方人才借调全过程培养合力。
2.建立常态化人才借调库。发布人才借调需求岗位名单以及相关素质能力要求,通过原单位推荐、自愿报名等方式,投递入库个人期望规划书,匹配所在单位“联合培养”意见书,优筛人员,健全人才借调库人员名单,深化各主体人才借调培养方式认识,将各主体合力引至人才培养大局中去。
(二)连续共生模式,构建全过程环节培养新方向
1.创新借调人员成长档案。通过建立人员借调成长档案,构建人才借调全过程、全环节、一体化培养模式。即被借调单位在本单位人员进入人才借调库时,应结合历来日常成长培养模式,单独制作该人员成长发展档案。且当准确描述其发展特点、成长方向、个人性格、素质能力、擅长领域、优势缺点等相关个人画像内容,并及时移交借调单位。
2.制定培养跟踪清单。借调单位当定期完善跟踪培养清单阶段性诊断评价、意见、建议等版块内容,并及时反馈给借调人员、所在单位,同时在结束时完成借调前后成长对比画像,给予所在单位后续培养参考指导性意见。
(三)完善共生环境,制定内在激励支撑配套
1.匹配借调科学考核体系。针对借调期人员考核体系差异、不互通情况,应科学制定各主体互通考核体系,完善借调期月度、年度等阶段性考核指标,打通两级断层评价考核通道,完备考核兑现激励措施;增设被借调单位借调贡献率考核指标,并合理倾斜资源等分配,激发人才培养最大向心力。
2.完备借调培养晋升通道。按照借调培养期限合理建立晋升提升通道,如结合考核鉴定制定相应待遇晋级、优先提升、补助补贴、职务推荐等向上通道,激发借调培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