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李永湘

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摘要: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者对现阶段该课程理论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考核评价方式僵化、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进行梳理,认为相关优化策略从提出到实施,并没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信息技术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必须从优化教学内容、开展混合式教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出发。本研究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入手,通过调查深入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在该课程教学中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相应优化建议,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高信息技术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应用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第一,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呈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二,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助力自主学习;第三,信息技术提升实训教学质量,夯实专业基础。因此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水平”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究。该研究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把握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掌握提高应用水平的有效途径,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当前,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课程所覆盖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未能融入前沿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元素,从而未能立足国家发展的战略视角,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素养。这种现状未能为学生进一步的专业课程深造及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石。另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匮乏。高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但目前该课程过于偏重理论教学,缺少实战操作的机会,学生的动手能力难以得到有效训练和锻炼,毕业后在岗位上或多或少会感到手足无措。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滞后也是不容忽视的症结所在。绝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陈规陋习的教学模式,缺少创新意识,对于新型教学手段运用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单调乏味的课堂氛围难以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总的来说,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确实让人忧心,急需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师资建设等多方面着手改革和创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1]。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过多内容陈旧,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内容老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下的实际需求。例如,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等方面的理论内容,由于发展迭代太快,教材上介绍的可能已经是上一代的技术,与学生将来面临的工作环境存在明显差异。另外,部分理论知识过于抽象且缺乏实例解析,给学生增加了学习障碍。一味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忽视了实用性,使得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但现有教材对于实用技能的培养尚显不足。大量生硬的理论堆砌,缺乏对实际操作环节的引导,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2]。

(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多元化教学手段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普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仅生硬的输出课本理论,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轴心,教育实践尚未能完全突出学习者作为核心参与者的重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教学手段陈旧有待改进。除了课堂板书和课堂演示之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未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无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某些概念或知识点由于其复杂性、抽象性或是表达方式的晦涩难懂,基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这无疑增加了一定的学习难度。长此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虽然能够确保教学进度,但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单调的感受,缺少主动学习的动力,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未来,教学模式应更加注重多元化和互动性,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僵化且单一

在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环节,由于评价方式过于僵化且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绝大多数课程仍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评价模式,过度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纸质考试的题型也往往单一,以选择题、填空题等题型为主,缺少对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无法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更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再者,目前的课程考核环节缺乏过程性评价的体系。仅凭期末一次性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出勤率、课堂互动情况等,缺少对学习过程的持续跟踪,评价结果难免失真。因此,通过加大实践环节比重、引入过程性评价等方式,将有助于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进而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

(四)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首先,高职教师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大多数教师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缺乏企业一线的实践经历。其次,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双师”即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但目前,高职教师队伍中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绝大多数教师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战经验的积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训教学的开展,无法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再者,高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有待进一步更新。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填鸭式的单向输出模式,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因此,加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是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3]。

三、信息技术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融入新兴技术元素,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教育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是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应紧密关注信息技术前沿动态,及时吸收并融入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使教学内容保持活力和时代感。

例如,在讲解硬件结构时,可介绍新型处理器芯片的工作原理和制程工艺;在软件应用方面,需涵盖当下流行的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视频编辑软件等,并讲解其最新版本的新增功能;在网络技术部分,要涉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概念,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锐嗅觉和创新意识。或者在讲解数字图像处理知识时,可借助诸如Photoshop、GIMP等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图像编辑技能。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如旧照片的去噪、颜色校正、图像修复等,让学生亲自上手操作,体会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威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讲解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同时也要阐明背后的图像处理原理,如颜色模型、滤镜算法等,使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点的本质,而非死记硬背。此外,不同学生的作品可以互相交流讨论、相互评价,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二)云端学习,线上线下无缝融合

利用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教师可通过云平台发布课程资源、布置作业、组织讨论,实现“停课不停学”。学生可以在线观看教学视频、答疑互动,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支持学生在线提交作业、在线考试等,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4]。这正体现了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教是教学相长,学是师生共勉”。

例如,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了基于腾讯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在云端建立了该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上传了课件、教学视频、参考资料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手机APP或网页端随时预习、复习。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屏幕互动、即时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课后,学生可以在线提交实践作业,教师及时批改、反馈意见。此外,平台设有讨论区,供师生互动交流,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在疫情期间,该课程能够实现无缝在线教学,确保了教学质量和进度。

(三)多元评价,全方位考核升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分数,而是帮助学生进步”。课程考核评价应该多维度、全方位,不应过于依赖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可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比如常工程云课堂、万维系统、极域电子教室、教学一体化平台、钉钉等集课程建设、师生互动、学生日常学习成果的过程化评测、考核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可将过程性考核、实操考核、开放性探究等多种方式融合,对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进行综合评判。

例如,针对某次计算机网络实训项目,教师可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个实验步骤、现场操作规范、实验报告质量等环节都进行了考核记录,占据总评分的40%比重。实训最终成果则占据了剩余的60%比重。同时,教师还可引入学生互评环节,要求学生小组相互评判其他小组的实训成果,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此来检验学生的评判能力和创新思维。最终,每位学生不仅获得了教师的分数评价,还获得了同伴小组的评语反馈。这种多元评价方式,较为全面地考核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素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是教育的根本,没有好的教师便没有好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可采取多种措施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首先,可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一线人才,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行业精英担任兼职教师,或直接聘用具备相关从业背景的人员作为专职教师,可以有效补充高职教师在实践方面的短板。其次,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理论修养和实践技能。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让他们切实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另一方面,也可邀请业内专家到校开设专题讲座或培训班,传授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5]。

例如,学校可聘请多名来自知名IT企业的资深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授课,传授行业内的实践技能和先进理念。其次,该专业可与行业协会和培训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安排在职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学习最新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断拓展和更新自身的专业视野。最后,该专业可大力推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演示、在线互动、虚拟仿真等新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和实践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优化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该课程存在理论内容老化、教学模式单一、考核评价方式僵化、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持续优化教学内容并及时融入新技术元素;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建立多维度的课程评价体系,客观反映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未来,相关人员还需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红潘.信息技术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评《计算机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论文,2023,18(09):1061.

[2]程剑,张保华.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究与思考[J].电子世界,2021,(22):12-13.

[3]孙炜路.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56):137.

[4]王太芬.信息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6,(14):13.

[5]方鹏.探析信息技术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21(03):50-51+100.

作者简介:姓名:李永湘 1985 11,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云南昆明,职务/职称:教学服务部 副部长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