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分析教材之“线、面、点、体”四步走

作者

曾莉菲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大宁小学 523000

摘要:做好教材分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步骤。本文以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从“线、面、点”三个维度分析单元学习内容,最终形成“体”——单元的整体教学。线,把握单元的主题与语文要素,巧妙结合两者并串联起整个单元教学的主线;面,分析整体教学内容,明确侧重点和教学方法,定位学习任务群;点,结合课后练习题,找准课时任务的切入点。最后,整理“体”的内容,形成单元的整体教学实施。

关键词:点线面 分析 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学习主题为引领,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了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从学习任务群的整体规划上,《新课程标准》按内容整合程度分三个层面建构学习任务群体系。《新课程标准》虽然并未对学习任务群做出明确的定义上的界定,但是细细品读,可知学习任务群既是课程结构,也是课程内容。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部分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那么,如何基于学习任务群进行教学设计呢?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教材。教材分析,指的是从单元角度出发,找出教材的架构,即找出构成教材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层级关系。

接下来,笔者将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从“线、面、点、体”四个层面分析单元学习内容。“线”指的是单元的主题与语文要素,“面”指的是单元的整体教学内容,“点”指的是课时任务的切入点,而“体”是指单元的整体教学设施。它们相互依存,有机融合。分析时,既要考虑如何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又要思考单元主题如何贯彻、语文要素如何落实、单元知识如何结构化、单元整体如何建构等。

一、“线”——把握单元的主题与语文要素

本单元以“舐犊之情”为人文主题,紧扣“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和“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两个相统一的语文要素安排读写内容,具有主题集中、性质类化、整体贯通的结构特点。因此,体会课文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真情实意,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是本单元的核心学习任务。其中,体会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着眼于阅读策略,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的场景和细节,沉浸到文字中去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的舐犊之情。而“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则指向于表达,重点在于“恰当”二字。要在品味比较和具体的言语实践中让学生懂得表达要有对象感,遣词造句要有分寸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这两个学习任务巧妙结合起来,即既要在抓住场景与细节体会感情时用心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与精妙,又要在恰当表达感受时借助场景与细节来强化自己的观点。

二、“面”——分析单元的整体内容

围绕主题,教材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依次是:《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三篇课文均使用了“在典型场景中展开细节描写以表达情感”的手法。同时还安排了口语交际《父母之爱》和习作《我想对您说》。无论是课文内容的选择还是口语交际与习作主题的编排,都紧紧围绕人世间真挚的亲情展开,目的都是指向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舐犊之情”这一人文主题。

(一)明确课文的不同侧重点

《慈母情深》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描写了母亲用艰难挣来的钱给儿子买书的故事。文中通过特定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将一个艰辛、勤劳、坚强的母亲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了母亲伟大而深沉的爱。《父爱之舟》则采用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作者通过回忆与父亲相处的几个不同的场景,将博大的父爱渗透在每一个场景之中。《“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述了母亲和父亲在面对儿子写的诗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篇课文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方式不一但本质相同的爱子之情。三篇文章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和场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品质。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总结了三篇课文表情达意的方式,并在“词句段运用”中进一步强化对场景描写作用的认识。口语交际和习作则是有机融合了阅读要求“初步学会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与表达要求“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说与写练习。

(二)选择单元的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学习,一方面要聚焦人文主题“舐犊之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的场景和细节,沉浸到文字之中去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的丰富情感。另一方面要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写作方法,即通过场景描写给文章带来画面感、通过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掌握如何在品味比较和具体的言语实践中懂得表达要有条理。习得的语文策略运用到习作中,做到知行统一。统而言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将两个任务巧妙结合起来,即既要在抓住场景与细节体会感情时用心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与精妙,又要在恰当表达感受时借助场景与细节描写来强化自己的观点。

(三)定位单元的学习任务群

基于文体特点和文学性的凸显、两个阅读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本单元的整体教学中,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作为主要学习任务群。深入的文学阅读是创意表达的基础,创意表达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文学阅读的深入理解。本单元教学的落实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品读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对于“舐犊之情”这一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是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的,学习这样的文本篇章,重点是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如“走进那片亲情海”“亲情直通车”等等,让学生感受表现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父母之爱,逐步达成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同步进阶。

三、“点”——找准课时任务的切入点

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是课时任务切入的关键点。把课后练习题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中单元每篇课文的第一题课后练习题都指向单元第一个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在引导学生掌握此阅读策略时,注意将这些策略应用于下一篇文章,为后续学习做准备。第二题课后练习题侧重于品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这既是第一题的延伸,又是课与课之间梯度培养学生能力的体现。第三题则是引导学生进行多重关联,如关联生活、文本等,加深情感体验。略读课文中的阅读提示则引导学生将已经习得的阅读策略、品悟感情的能力应用于本课的学习,并辩证地看待问题,引导学生练习表达。

基于教材分析,我们可以找到任务群的切入点。接下来将结合本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父爱之舟》进行举例分析。

本篇课文中的场景描写、细节描写都感人至深,刻画出一个在最细微处都替儿子着想的父亲。学生在回答课后第一题练习题时,要结合课文中的场景谈自己的感受。这道题体现的是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做好策略上的准备。

例如,逛庙会的场景描写。“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卖玩意儿的也不少……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诸如此类的语句呈现出了当时庙会的热闹,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但同时也展现出家景的不济。尽管如此,父亲依旧努力“满足”儿子。父亲处处替儿子着想的特点跃然于每一幅打动人心的“画面”当中,使场景变得丰盈而感人。

再如,父亲背“我”上学时的细节描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扎紧、撩起、扎在、围腰两三圈”这些关键语句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父亲还是毫不犹豫地背“我”上学,所以“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可见每个场景都蕴含着浓浓的父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同步进阶,让表达水到渠成;二是文本与练笔的多维认知,使读写相互促进;三是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的深入把握,让表达言之有物。

教学中,通过“点线面”的方法分析教材内容,围绕课后练习题设计课时的学习任务,从而确定教学流程:任务一,走进感人的场景,感悟父爱情深;任务二,体会动人的细节,凸显父爱情深;任务三,联系自己的成长,书写父爱情深。

四、“体”——明确单元的整体教学实施

(一)准确把握单元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场景以及细节,深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进行单元的整体感知,联系文中的多个场景和细节,从中体会人物的情感,不要仅仅抓住只言片语进行细碎的分析,更不要机械地判断哪些是场景描写,哪些是细节描写。

(二)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舐犊情深”这个主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他们每天都被父母的爱包围着,只是感知没有那么深刻。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创设真实的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产生场景的重叠、情感的共鸣。

(三)关注单元教学内容的前后关联

课文与小练笔、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口语交际以及习作的内容都有主题和要素上的联系:交流平台的内容可以作为单元整体感知的内容,或者放在课文学习结束后作为总结;引导学生关注场景描写时,结合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进行教学,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课后小练笔的选材可以作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素材;口语交际中所谈及的对父母之爱的看法,也可以作为习作的素材,这样就将语文园地中的相关内容融入到课时的教学。

(四)明确本单元的整体教学

以“走进那片亲情海”为活动主题,借助“交流平台”开展任务一“单元整体认知 交流那片亲情海”:学习任务一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单元有整体上的感知,并对父母之爱进行初步体会,同时了解语文要素,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做准备。任务二“探寻爱的方式 感知那片亲情海”,借助三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关注场景描写、细节描写,探寻父母之爱的方式:在《慈母情深》一课的学习中,逐步品读场景描写、细节描写的特点及作用,同时体会母亲的艰辛不易与隐忍坚强,感知母爱的无私,为后文的学习做策略上的准备;在《父爱之舟》一课的学习中,通过不同的感人画面,感受父爱的深沉和作者平静描述中蕴藏的炽热情感;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教学中,可应用前两篇课文的策略习得,加深对场景描写与细节描写的体会,并对比感知父爱母爱虽表达形式不同,但爱的程度均是无比深刻的。同时,通过小练笔逐步将场景描写与细节描写熟练运用于习作当中。

基于单元任务一与任务二的开展,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充分体会场景描写、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情感后,借助深入阅读所习得的策略以及练笔的习作经验,尝试在任务三“细言爱的心声 深化那片亲情海”中,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将习得的场景描写、细节描写合理地应用于习作当中,将自己对爱的理解融于习作,表达于纸面,借助场景细写心声。

单元任务:走进那片亲情海

五、小结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学习任务群是新型的教学方式,设计学习任务群的目的是用教材把学生教好,而不是单纯的教教材。因此,教材分析是基于学习任务群构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基础,关系到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路,关系到单元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从“线、面、点”三个层面理解教材、分析教材,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贯彻单元主题、落实语文要素、结构化单元知识、以及建构单元整体,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3]刘庆新.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4]钟志贤,刘春燕.论学习环境设计中的任务、情境与问题概念[J].电化教育研究,2006(03):16-21.

[5]薛法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内涵解读与实践建构[J].人民教育,2022(Z2):23-25.